疫後面對全球新投資與貿易趨勢挑戰,過去40年新自由主義時代下的資本運作邏輯是否還行得通?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許添財周二(9/5)出席今周刊主辦「深化南向鏈結,共創東協榮景」2023東協臺商一千大調查暨論壇,犀利剖析全球投資貿易趨勢變革,提出精彩建言觀點。
「疫情前後地緣政治變化劇烈,過去資本主義發展一定要透過市場擴張,偏偏戰爭與併吞已被人類視為不文明的市場擴張,因破壞性故難以永續,後來轉型為商業模式擴張,但眾人追求公平貿易的理想,和商業經營追求利潤極大化之間拉扯,二者本就互相矛盾。」
擁有財經、管理專業背景的許添財,在發表新南向政策領銜有成,亮點與反饋主題前,先針對全球金融趨勢發展做出深刻觀察。
極端氣候須納入景氣循環考量範圍
許添財強調,針對新南向與東協投資貿易趨勢,臺灣前後已有三波浪潮,分別始於已故前總統李登輝、前總統陳水扁與現任總統蔡英文的推動。「景氣有循環生命週期,其中制度、文化與科技等大循環變動可能50年為單位,現今的資訊化與數位化也會加快產品生命週期。」
許添財提醒,不論政府或投資人未來都要把極端氣候納入景氣循環的考量範圍。
有鑑於投資與貿易是健全經濟發展的雙引擎,許添財以美國為例,過去40年新自由主義時代,美國轉向其他國家投資生產,再以便宜價格進口,導致美國本土放棄製造業轉向發展服務業,藉此穩定物價與工資,但不容挑戰的是,生產力永遠是國家經濟發展與企業成長的中心支柱 。
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現今恐已行不通
「隨著資金回流,這也意味新自由主義已在全球走投無路,過往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放諸現今恐已行不通」。
許添財日前曾代表臺灣在聯合國受到高規格重視與意見交流,他認為經濟可以強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宣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生命週期結束,全球必須另謀擴張與累積的新模式,而中國的經濟崛起與軍事擴張主義,則危及世界地緣政治與經濟秩序的穩定與安全,恐引發科技戰與去風險化。
「過去全球受新冠疫情影響,阻斷國際供應鏈,進而興起替代移動性與供應鏈重組風潮,加上氣候變遷與俄烏戰爭形成短缺經濟常態化隱憂,產業在追逐利潤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友善、安全與永續」。
OECD G20才是未來優勢區
許添財說,面對在地化生產、回流、近岸發包、去中國化與去風險化成為跨國企業投資組合新常態,這將驅使世界投資目的地更集中、位移的新合縱聯橫,新型態FDI將導向強強連結,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實力會更加懸殊,就目前市場態勢看來OECD G20才是未來的優勢區。
許添財指出,數位經濟發展崛起與疫情衝擊導致消費者行為改變,迫使跨國企業的市場布局與營運模式須做出改變調整。
根據行政院2025年總體目標,數位經濟占GDP比重成長29.9%,數位經濟規模將達6.5兆元,而數位服務經濟產值則約2.9兆元,也帶動數位交付服務大幅成長,凸顯數位貿易驅動新經濟成長與韌性的重要性。
整體數位經濟發展,將成驅動實體經濟成長動能
「追求友善、綠色、永續與去風險成為普世新價值,以人為中心的商業型態與社會價值鏈已然成形」。
許添財認為,未來3年內,儘管地緣政治與通貨膨脹仍是影響跨國企業選擇投資目的地國最重大的考量因素,但包括政府清廉度、執法透明度、基礎建設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發展的潛在影響力也不容忽視。
他說,未來隨著跨境電商、數位貿易與以數位交付的服務,不只符合遠距工作、低接觸經濟、宅經濟與數位多媒體匯流經濟興起,強化經濟韌性,也加速整體數位經濟發展,成為領航與驅動實體經濟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