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正式宣布德國建廠計畫,將與歐洲車用晶片大廠英飛凌、恩智浦、博世合資設立公司。
面對海外製造成本偏高,以及美國廠工會問題的當下,台積電有什麼方法降低歐洲新廠的風險?
八月八日,台積電宣布了歐洲新建晶圓廠的計畫,將以合資的方式,在德國成立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然而,同時間台積電美國廠進度延宕,甚至遭遇當地工會反彈的狀況,讓外界擔心在歐洲的建廠計畫,恐將成為台積電另一個燙手山芋。
事實上,台積電對於歐洲設廠的計畫更為謹慎。從二○二一年台積電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首次揭露與德國政府接觸,到今年六月股東會上,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保守回應:「我們讓HR(人力資源)先行,看怎麼樣做管理這方面的事情。」歷經二十個月的討論,是要確保從建廠到營運的階段,都能盡可能在掌握中。
投資約三十八.八億美元,於二四年下半年動工、二七年底開始生產的德國晶圓廠,台積電減少風險的策略是鎖定車用半導體應用,以及找來當地IDM(垂直整合製造商)客戶合資蓋廠。而選擇德國,關鍵因素就是看上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德國的汽車產業。
車用零組件長壽特性
台積可賺長線財
「德國,是非常特殊的廠。」劉德音在股東會期間的回應,說明車用半導體的特殊性,對於零缺陷(Zero Defect)的極致要求。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何心宇舉缺陷率說明,多數車用晶片缺陷率要求低於十億分之一量級,遠低於工業級晶片小於百萬分之一,消費類晶片可容許小於千分之三的標準。
- 缺陷率:與良率不同,缺陷率意指「晶圓上的缺陷比率」,導致缺陷的狀況眾多,如光阻劑未移除完全、材料不均勻導致電流電阻異常等,儘管缺陷未必會導致晶片運作效能差或失效,但車用晶片會面臨高震動、極端高溫與低溫的使用環境,缺陷率偏高仍可能會導致潛在的可靠性問題。
這也成為台積電在德國布建的產能,儘管屬於成熟製程的二十八/二十二奈米與十六/十二奈米,卻仍有相當競爭力的關鍵。相較台積電已達到車規認證標準,何心宇指出,中國晶圓廠即使也有二十八奈米製程,但品質仍未通過車規要求。
此外,對於英飛凌(Infineon)、博世(Bosch)這些IDM大廠而言,主要的產能擴充都在四十奈米以上製程,IDM自有晶圓廠並以生產功率半導體、電源管理晶片為主。調研機構IDC資深研究經理曾冠瑋指出,在汽車電動化、自動駕駛技術進展以及車用資訊娛樂系統的普及,帶動輔助駕駛的CIS影像感測晶片、變換車道系統背後的運算晶片,以及高解析度儀表板所需的顯示晶片需求上升,而這些晶片對二十八以下奈米製程的需求高,成為台積電和歐洲IDM大廠合作的穩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