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諾貝爾等級的(技術)。」前羅氏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育世博董事長楊育民在8月1日的記者會上,聊起育世博過去的發展歷程,笑說過去講技術、都得解釋很久,「但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之後,都不用解釋了。」
楊育民說的,是育世博的共同創辦人、執行長蕭世嘉,正是師承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爾托西(Carolyn Bertozzi),基於點擊化學、這個就像樂高積木能連結物件的技術,開發出抗體細胞新藥。
「我們用點擊化學,把導彈頭分子連接到抗體細胞上。」蕭世嘉口中的導彈頭,是替抗體細胞裝上能夠辨識癌細胞的物質。他以淋巴癌為例,目前最好的藥物反應率約為34%,意味著僅有不到4成的藥物能打中癌細胞,「但補上彈頭,反應率可以達到97%。」他補充,育世博的技術還能降低藥物冷鏈運送過程,因為解凍造成的藥效劣化問題。
獲得諾貝爾獎認證的技術,又有著能大幅改善藥物運送存放問題的方法,讓育世博儘管目前最快的進展,僅有前進到一期臨床試驗、治療實體腫瘤的癌症藥ACE1702,但已經獲得鴻海創辦人郭台銘、Yahoo創辦人楊致遠、前疾管局局長張鴻仁、前松翰科技董事長陳賢哲等人投資。
大咖投資青睞的不只是技術,還有育世博的靈魂人物之一楊育民。「2017年,(楊育民)他聽到我們有不錯的動物試驗結果,就來拜訪。」蕭世嘉回憶,當時實驗老鼠的腫瘤經過一個月治療後完全消失,讓楊育民決定和蕭世嘉攜手創立育世博。
而最初的挑戰,在於製程。「你要確保細胞今天用和明天用,(細胞狀態)都要一樣。」蕭世嘉說明,這包含細胞的毒殺(癌細胞的)能力、細胞存活率都要高度一致,而育世博在申請臨床試驗計畫過程中,其製造的細胞藥物品質,接連獲得FDA與TFDA的認可。
不過,申請臨床試驗的過程也讓蕭世嘉印象深刻。「主管機關有問題,就是要48小時內回覆。」蕭世嘉回憶,當時為了配合美國時差,1、2週時間幾乎沒有闔眼,「幾乎是24小時都在工作。」
如今,成功將新藥推上臨床試驗,蕭世嘉透露將以1、2期臨床試驗階段,就將藥物授權出去的商業模式,維持每一年半左右推出新藥的發展策略。台新投顧的研究報告指出,育世博的新藥技術為「市場上前所未見」。搭上免疫細胞療法成長的趨勢,2023年全球市場規模可望達到382億美元,將成為育世博成長的關鍵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