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計算,這個世界若希望能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願景,那麼,在發電、運輸載具、工業、建築等各個產業領域的能源使用上,氫能必須達到13%。
異曲同工的另一套計算,則來自於美國華爾街的高盛證券;高盛在今年年初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寫到,以橫跨各種產業的總體效果來看,氫能將有助於全球減少15%的溫室氣體排放。
必須用它13%、靠它減碳15%……,無論哪種算法,結果是殊途同歸的趨於一致,就像高盛分析師在報告裡所說:「氫能,已經成為追求淨零的關鍵支柱。」而中油董事長李順欽的講法更強烈:「得氫能者,得天下。」
從產業商機的角度來看,所謂「得天下」的金額,高盛的計算是在2050年全球氫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兆美元。台灣產業就算不必盡吃天下江山,但或為卡位可觀商機、或為成就淨零願景,必然也得加速打造這支不可或缺的關鍵支柱。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剖析全球各國風起雲湧的氫戰場,也完整追蹤台灣方興未艾的氫布局。在產、學專家的觀察中,台灣的布局動作相對落後,但在去年總算有了起點,為「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所規畫的「十二項關鍵戰略」中,「氫能」成了戰略之一。
政策鳴槍起跑,今年以來產業界也就動作頻頻,除了中油正為全台第一座加氫站積極趕工,機車大廠三陽、車業龍頭和泰也都喊出相關計畫;在氫能巴士部分,更見新舊業者躍躍欲試。
報導中,我們走訪韓國「氫能首都」蔚山市,當地一位技術專家對我們說:「台灣再不加速,以後的氫能只能依賴韓國了。」有點逆耳,未嘗不是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