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滿街的自動駕駛汽車、人人都可健康長壽成為百歲人瑞、世上每樣商品都能回收再利用?別以為這是癡人說夢,過去人們認為「不可能」的狂想,如今都多已成為生活日常。工研院日前進行「2035臺灣樣貌調查」,探知跨世代臺灣民眾所期待的2035生活樣貌。
1960年電影《星際爭霸戰》裡稱為「PADD」(Personal Access Display Device)的個人接收顯示裝置,和現在的平板電腦有異曲同工之妙;1984年大導演詹姆斯.卡麥隆的《魔鬼終結者》裡,未來世界被天網掌控,如同現在無所不在的攝影機與網路;2002年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關鍵報告》中,主角凌空一揮就讓電腦畫面翻頁,不正是遊戲機最常運用的體感互動裝置嗎?
科幻電影代表當前人們對未來的無限想像,同時也促使文明不斷突破界限。然而,科技研發除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與舒適,專家學者也關注未來世界面臨的種種挑戰,如何透過科技尋找解決之道。
工研院成立50年 揭2035全球重要趨勢
工研院做為產業科技的前鋒,在臺灣產業多次升級轉型的轉捩點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今年是工研院成立50周年,前瞻下一個50年,工研院將持續以市場為導向,幫助產業從技術創新走向價值創新。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則指出,有鑑於國際趨勢及科技創新的日新月異,工研院首度進行大規模的民眾調查、聆聽民眾的未來期望,共計3,100多位18至69歲的民眾參與,工研院透過多位跨域專家歸納出20個未來情境,逐一描繪出臺灣民眾對2035年的生活期待樣貌,從中也窺探出臺灣社會及產業未來前進的方向。
在全球重要趨勢方面,工研院觀測國際最新報告,結合國內各領域專家的知識能量,從「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等四面向,歸納全球十大重要跨域趨勢:數位賦權、網宇世界、移動革命、成功老化、健康進化、脫碳能源、低碳生活、資源循環、韌性社會、敏捷治理。
工研院協理蘇孟宗表示,展望2035年和更遠的未來,由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加劇引發的風險事件層出不窮,催化出AI人工智慧、無人載具等創新科技發展與應用,也推動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超高齡社會來臨及新冠疫情的威脅下,大幅改變零接觸式醫病關係,智慧健康成為全球關注焦點。在數位原生代逐漸成為社會中堅之際, 30%的人每天約花一小時,浸潤在虛實整合的網宇世界中,從事工作、購物、教育、社交和娛樂,將是嶄新的勞動力、新經濟及新群聚型態。臺灣產業未來如何軟硬整合,跨域共創價值,將是一大挑戰。
2035民眾最期待 防災、健康與照護
在「2035臺灣樣貌調查」方面,工研院從十大全球趨勢推演出20種未來情境,進一步透過民調,了解臺灣民眾對2035年的生活期待。調查結果顯示,民眾票選未來2035臺灣前三大之「期待」情境依序為:防災無死角(92.6%)、打敗疾病(91.8%)、照顧很Easy(90.8%),顯現臺灣民眾對於科技防災、健康防禦與照護的「安全感」的渴望及需求。緊追在後的則是,用電自給自足(90.3%)與零廢棄城市(89.6%)。
天災人禍皆讓社會付出極大代價,加上近期頻傳大型工安事故,科技防災可以防範災害於未然,或是在災害發生時,將災損減至最低。因此,民眾認為未來如何提升防災及應變能力、打造無死角的韌性社會將是首要課題。在民眾票選中,「防災無死角」以92.6%的期待值位居榜首。
而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國人的健康意識,帶動健康照護的需求持續增長,希望藉由健康管理和先進的醫療技術迎接高齡化的社會。「打敗疾病」、「照護很EASY」成為民眾最期待的第二、三名,反映出受訪者對於「健康至上,期望不拖累家人」的心態。若以族群區分,已婚、有扶養小孩或長輩受訪者更期待未來科技可共同分擔照護責任;60歲以上的銀髮族相較於其他族群,最關注身體狀況,其次則為環境友善住宅。
調查也發現,民眾對生活環境意識與關心逐漸提升,期待韌性社會情境的民眾,也期望永續環境情境。在期待韌性情境發生的人中,每百人就有92人期待永續情境發生,顯示民眾已有認知,韌性社會與永續環境相輔相成,為環境安全不可或缺。近年網路攻擊事件頻傳,喚起民眾資安意識,有93%民眾期待未來有更健全的資訊安全防護網。
女性與長輩 對未來情境更為期待
進一步分析不同受訪群體,對未來情境期待的差異,結果發現,女性較男性更期待未來情境,且對淨零永續議題期待程度,明顯高過男性;而男性則對於數位體驗,如「虛實無界限」的期待度高過女性。而世代差異也影響對未來情境的期待度,年紀較長的受訪者,相對年紀較輕者,對未來的期待程度更高,50到59歲的受訪者,是對未來情境最為期待的一群。公眾事務參與度高、對科技關注度高的受訪者,對未來情境的期待比例也偏高。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結果顯示,Z世代(係指18-29歲之年輕族群)與其他族群的選擇高度一致,有高達九成關心韌性、健康與淨零議題。其中有92%受訪者認為「防災無死角」最重要、90%受訪者最期待「打敗疾病」,且對於「工作更輕鬆」的關注度明顯高於「虛實無界限」、「消費訂製化」等個人享受相關情境,反映Z世代的個人務實主義。對此,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張慈映認為,調查結果顯示出Z世代對公眾議題具濃厚興趣,他們在工作與生活上雖追求創新與自主,但不致過度崇尚個人享樂,這與工研院過去做過的內部人才調查結果相呼應。Z世代所期盼的是工作環境設計更有彈性,有更多個人能支配的時間,這樣的職場樣態對Z世代具吸引力,更願意在工作上做出貢獻,相信這也是未來產業在設計攬才工具、吸引跨世代人才時需關注的重點。
「2035臺灣樣貌」調查,於3月16日至3月30日執行,針對臺灣18至69歲成年民眾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共完成3,191份有效樣本,在95%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個百分點。
創新科技為基石 研發成果可因應
透過這次調查發現,人們對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引發的風險、超高齡社會與健康樂活、人工智慧及數位發展等趨勢極為關心,調查結果也窺探出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與脈絡,讓人更加期待未來臺灣社會的樣貌,以及科技形塑未來世界的影響力。
對應2035全球四大趨勢,工研院已有不少創新研發成果:針對「韌性社會」趨勢,工研院開發出「土壤驅動監測系統」,能預警土石流的發生,土壤還可自行發電供應監測系統;在「健康樂活」方面,工研院革命性研發「超分子複合技術眼藥滴劑」,可取代眼內注射,治療眼睛濕式黃斑部病變;因應「永續環境」趨勢,工研院有「易拆解太陽能模組」技術,讓汰役太陽能板可輕鬆回收再製,降低環境負擔;「智慧生活」方面,研發「透明顯示智慧互動系統」,整合透明顯示與AI辨識虛實融合互動系統,使用者只要點選有興趣的物件,顯示器即會出現相關資訊,可應用於智慧零售、智慧育樂、智慧展館等場域。
工研院率先布局,為實現2035臺灣社會願景奠定基礎,透過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科技不光使生活更便捷,更是改變世界的力量,幫助人們將夢想化為現實,攜手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想了解更多2035臺灣樣貌調查精彩報導,請看7月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