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81)
憑一己之力,鴻海正在墨西哥,打造垂直整合的製造聚落,「鴻海正在幹大事!」是當地台商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然而,若撇除表面的喧譁,把視角放大到該集團全球布局,墨西哥,其實會是你認識「新鴻海」的一個縮影。
鴻海在墨國的發展史,最早可追溯到二○○四年。當年,它在邊境城市華雷斯機場旁,租了一座廠房,為戴爾、惠普組裝桌上型電腦;四年後,它來到華雷斯郊區的聖杰羅尼莫(San Jeronimo)工業區,打造我們這趟看到的廠區。
儘管當年危機入市,鴻海順利取得了這塊近六百英畝、約九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土地,但當時的它,以及所有的電子五哥在內,投資的重心都是中國,因此這座墨西哥廠,一路等了十二年,才迎來撥雲見日的新契機。
這個契機,就是地緣政治引發的供應鏈重組。過去三年,鴻海墨西哥廠的人數,已直線突破萬人,成為當地最大的電子廠,且未來兩年人數還可能再翻倍,同時,它在這座廠區,更替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生產九種汽車電子模組。
走訪當日,我們正巧遇到鴻海墨西哥廠正在進行教育訓練,由當地工程師親自擔任講師。
製造再深化
複製印度、越南廠「自主化」模式
其實不只墨西哥,此時此刻的鴻海,在印度、越南都按下「再深化」的啟動鍵,提升在地垂直製造能力,展現與「舊鴻海」時代不同的第一種面貌。
過去的鴻海,儘管全球布局就很廣,各國廠區也早在十多年前就設立,只是這些據點以往僅做組裝,你可以想像,那是一個又一個出海口,負責把鴻海在中國集中生產的零組件與半成品,做在地的組合、裝箱,然後出貨到當地通路。
「以前的全球化製造,比較是『分割』的,就是你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然後到另一個地方全部組裝起來,」鴻海墨國營運總部主管尤里西斯說,「現在,考量地緣政治,我們在各地據點,都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化』製造能力。」
他口中的自主化,就是垂直整合。因此,鴻海在墨西哥,去年才落成兩座主機板打件廠,現在又如火如荼地興建兩座機構件廠,這些,都是它過往在墨國從未投入的製程,「我們在印度、越南,也都在做同樣的事。」一名鴻海主管說。
這名主管透露,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的目標,是在各大主要廠區完成「再深化」的布局,當具備從機構件、主機板打件、系統組裝的製造能力後,「未來,當客戶說他想要什麼樣的產品,我們可以跟他說,就成本與製程上的考量,他可以選擇哪個廠區(生產其產品),以及在哪裡生產最有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