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成立不到六年、員工只有二十人的AI新創公司,為何能受中國上市公司科大訊飛、谷歌、法務部調查局等大咖的青睞?
一名婦人點擊電商的客服圖示,打字詢問:「懷孕可以吃葉黃素嗎?」不到三秒,客服告訴她:「我們的葉黃素懷孕期間可食用。」其實,這位客服能回答問題,背後靠的不是人,而是自然語言處理(NLP)這項人工智慧(AI)技術,二○一七年成立、員工只有二十人的亞太智能機器,就是能把這項技術化為產品的新創公司。
位於台北市的亞太智能機器,擅長教AI「讀懂」人類語言,目前客戶包括谷歌(Google)、恩益禧(NEC)、裕隆、法務部調查局,中國最大語音AI廠商科大訊飛,更把它選為台灣唯一合作夥伴。這家一度發不出薪水、瀕臨倒閉的新創,究竟是如何起死回生?
七年前,當年三十一歲的亞太智能機器創辦人吳柏翰,人還在裕隆集團旗下的華創車電,擔任數據科學家,有一天,他發現瑞典車廠Volvo,已經將語音AI應用在天窗、冷氣的控制,他因此在公司內部提出同樣的AI專案,讓汽車更智慧。
關鍵技術 中國大咖也按讚
然而,當時台灣車廠較重視汽車的外觀與性能,對語音助理並不在意,由於公司提供的資源不足,專案生死未卜,讓吳柏翰萌生創業的想法:「如果連從零發展到一的機會都沒有,不如我自己出來做!」
一七年,他拿出十萬元存款,成立亞太智能機器,陸續召集五位工程師,專門訓練AI理解人類語言;只是,在那個各界對AI還一知半解的年代,找客戶過程並不順利,就在公司成立半年,吳柏翰到一家知名保全公司提案,展示用語音控制開關門的技術,沒想到,對方看完竟說:「你這個(技術)喔,只值兩千元吧!」
當時心情既錯愕又憤怒的他,只能苦往肚吞,默默收拾東西離開這家公司。就在同一時間,他發現像智慧音箱這種強調語音的產品,在台灣接受度也不高,於是決定暫緩訴求AI語音助理的開發,轉向讓AI讀懂人類的文字。
創業隔年,吳柏翰在友人介紹下,得知一家台塑集團旗下的企業,正在尋找能給醫療單位使用的文字客服機器人,他於是登門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