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影視、漫畫、遊戲、OTT平台等領域,蔡嘉駿是文策院首位來自產業界的董事長,以跨域資源整合見長,作風靈活的他,如何將台灣內容產業推向高峰?
二○二三年台劇大爆發!繼《模仿犯》創下空前佳績,成為首部打入Netflix全球影集前十名的台劇後,從內容開發到投資製作都獲文化內容策進院(以下簡稱文策院)支持的《人選之人—造浪者》,上架不到三天,也直衝台灣排行榜冠軍,引起熱烈回響。
台劇浪潮一波接著一波,如何乘勝追擊,讓成功不再只是「特例」,作為政府和產業間關鍵橋樑的文策院,擔綱重要的「造浪」角色。
一九年掛牌成立的文策院,為文化部底下的行政法人機關,四年多來透過投資、媒合、孵化內容產製、接軌國際,串接政府和民間資源,加速台灣影視、音樂和出版等內容產業發展。
台劇也好想贏韓國!
蔡嘉駿:短期內恐難
今年三月,文策院迎來第三任董事長蔡嘉駿,有別於前兩任董座丁曉菁、彭俊亨都曾任文化部政次,這張從未在政府部門服務的新面孔,已在文化產業打滾數十載,跨足漫畫、遊戲、影視和新媒體領域,曾在韓國遊戲公司YNK、Hanbit Soft擔任要職,更是台灣最大內容產業聯盟「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的發起人,以跨域整合能力見長。
三月董座交接典禮上,蔡嘉駿身穿亮駝色西裝,踩著帆布鞋,臉上架著大圓框眼鏡,一身「潮人」扮相,在官員間顯得獨樹一格。他致詞不打官腔,劈頭就說「沒有人不想贏韓國,但台灣,坦白說短期不可能。」須循序朝「資本化」和「國際化」兩大方向推動。豪氣又務實的宣言,令人格外好奇,這位左手抓緊韓國經驗、右手握有業界人脈的新董座,如何為文策院注入新動能。
蔡嘉駿接受《今周刊》專訪提到,壯大台灣影視產業的首要之務,是要先奠定資本化的基礎,未來才能談國際化藍圖。「台灣這兩年有一些好作品,但比較像是『單點式』的突破。」他觀察,相較於「韓流」源源不絕,台灣偶有佳作、卻難成趨勢,關鍵就在國內影視產業長久以來過度仰賴政府補助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