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布第二季財報,優於市場預期,但整體銷售額卻年減2.5%至948億美元,連二季下降,知名外資分析師、現為美商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觀察,台積電的客戶,包括超微、聯發科、蘋果(除了iPhone外)、業績相對低迷,這其實不該是新聞,也不能怪台積電之前不知道。
楊應超認為,在科技公司裡面通常會分成所謂的上游和下游。上游主要為半導體和包括面板等零件公司,像台積電或友達,下游是代工組裝公司,像鴻海或廣達。另外就是品牌公司如蘋果、聯想、HP,因為品牌廠直接面對客戶,所以對買氣最清楚。
此外還有通路公司像Ingram Micro、Tech Data、或台灣的聯強,同樣對買氣很靈敏,但台灣的代工廠就不一定了,因為他們只看到代工客戶的定單預測(客戶通常會多下一點,以免缺貨)。
楊應超說、如果要分析產業需求的好壞,一定要對供應鏈有很深的認知。
打比方來講,iPhone每年9月推出新機,所以鴻海的出貨從8月開始一定是滿載。iPhone賣的好不好蘋果一定最清楚,但是如果蘋果不講,看鴻海的月營收就可以有些概念,但重點不是看8月出貨好壞,因為新機出來一定是能做多少就出多少,而是要看何時被砍單,因為就代表實際買氣下降,靠存貨就夠賣了。等到台積電被砍單,又已是幾個星期後的事,所以上游的半導體公司,反映出的基本上已是落後指標。
另外就是存貨的問題,成品可能在Apple Store、通路商、鴻海倉庫,或在空中/海上運貨的路途中。存貨可高可低,新品或旺季會拉高一點以免缺貨,淡季或新機出前就會儘量出清庫存(但這2年因為COVID供應鏈大亂,造成2020年庫存太低、2023年又太高)。品牌公司的庫存有ERP系統還比較好抓,如果是進通路的白牌手機或電腦就很難抓到,尤其是水貨(高通的CEO前幾天即透露他被高庫存嚇一跳)。
如果往供應鏈往上一層看被動/金屬零件(像連接器,機殼等)就更難預估,因為他們一定會比組裝公司(像鴻海)多備一些料,以免工廠生產缺零件。
最上層的半導體,因為從投單到拿到晶片要11-13星期,預估難度又往上高一層。楊應超分析,如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基本上很難掌握即時買氣,他們的預估/Guidance都是跟據客戶(像AMD或高通)的訂單,但訂單可以隨時被取消,這幾個月就是,所以這並非台積電的錯,而是他們很難看到終端市場的買氣。
最後就是要參考市場研究機構,以IDC來說在四月初就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全球PC比去年同期出貨減少29%,甚至比2019和2018(COVID前)的第一季還要低,今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也比去年同期掉了15%,所以跟PC和手機有關的科技公司,第一季的財報本來就不會太好。
楊應超指出,公司要消化過高的庫存,假設要消化3個月的過多庫存,以每月消化一星期的量算,就要整整花上一年,如果市場需求不好,可能每月只能消化半星期(甚至還會增加庫存),那就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正常。
他強調,分析市場景氣有點複雜,主要得看品牌公司的表現,而看上游半導體是最慢的落後指標,但如果今年美國聯準會利率維持高點,造成經濟衰退而需求減少,科技公司這2季的財報可能都不會太好看,建議投資者務必要小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