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運從製造柴油巴士起家,二○一三年開始推動轉型,董事長吳定發更在二二年放棄本業,完全轉為電動巴士製造商。他們究竟怎麼做到?又為什麼敢這樣做?
台北市二三六號公車緩緩駛進欣欣客運木柵二站,既沒有柴油黑煙,也沒有嘈雜引擎聲,只要接上充電槍,在司機休息、換班的二十分鐘裡,電量就能達到八成再出發,「我們是台灣唯一做出快充電動巴士的業者!」成運汽車製造董事長吳定發驕傲地說。
截至二○二三年三月,全台共有一三二三輛電動巴士,其中一四四輛出自成運之手,市占率排名第五。
○三年,成運從柴油巴士製造商起家,也是國光客運最大股東,全盛時期一年曾賣出超過八百輛,營收逾四十億元。一三年,吳定發看見大客車電動化商機,決定走上轉型之路,親手打造台製電動巴士,近三年也因自主設計能力高,獲緯創、國泰投信旗下國泰永續私募股權基金投資,二二年第三季,公司更停止接柴油巴士訂單。斬斷賴以生存的老本行,資源全聚焦電動巴士,成運為何敢這樣做?
一場博覽會 嗅到未來商機
故事要從一○年說起。當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採用電動巴士接駁,讓吳定發眼睛為之一亮,他發現除中國把電動巴士作為宣傳重點,當時鄰近的日本、韓國,乃至台灣廠商華德動能,都陸續推出電動巴士,可見這已是未來趨勢。
另一方面,台灣柴油巴士也正面臨中國低價搶市,面對價格只有自家一半的競爭對手,成運的業績與客戶出現流失。
這兩個原因,讓吳定發在一三年,決定帶領成運轉型。由於體會過中國進口柴油車的威脅,他的第一項轉型策略,就是先訂出與中國電動巴士規格不同的產品,且不用中國零組件、技術。
除此之外,當時市面上的電動巴士幾乎都採用鋰鐵電池搭配慢充,一天只能行駛約二○○公里,但以柴油城際巴士來看,一天路程高達七五○公里,無法達成吳定發設定「一輛電巴完全取代一輛柴油巴士」的目標。於是,他想到用快充技術搭配其他種類電池,做出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