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GPT-4能夠幫你寫作業、生成照片,甚至通過律師考試,人類會不會被AI取代?對此,AI權威、史丹佛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李飛飛認為,還不用擔心AI取代人,但她也強調,AI確實已對人類社會帶來衝擊,未來發展應該導向「賦能」角色。
國科會今(23日)舉辦「AI進行式:技術展望與產業應用論壇」,邀請曾任Google首席科學家、也是史丹佛大學首位紅杉講席教授的李飛飛進行演講,並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iKala創辦人程世嘉、PChome執行長張瑜珊等業界專家對談。
隨著ChatGPT掀起熱潮,越來越多人開始擔心生成式AI是否會取代人類,甚至產生自主意識。
李飛飛指出,目前還不需要擔心AI會有自主意識,但AI確實已對社會產生影響,大家反而應該先思考,當AI可以回答任何問題,我們是不是有足夠分辨事實真偽的能力,尤其當事實與假像難以判斷,將會對以信任為基礎的民主社會帶來衝擊,「破壞世界的終究不是AI,而是人。」
李飛飛也強調,AI發展,必須導向到強化個人和集體人類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童子賢也呼應這項觀點,他認為AI大概還處在「中學生」階段,還沒走到大學或研究所,因此還沒有取代產業的能力,但他也坦言,所有科技發展都有陰暗面,像是複製人帶來的倫理爭議,期待未來AI是用來輔助人,而非帶來毀滅。
針對台灣有機會形成AI產業生態系,童子賢表示,後端的運算工具,包括記憶體、伺服器、網路設備都是台灣擅長的領域,不過,或許產業也可以再思考,是否能跳出硬體製造的角色。「AI不見得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型,而是業者能不能用現有的資源,利用AI加值,創造新商機。」
▲左起:臺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秘書長盧諭緯、iKala執行長程世嘉、史丹佛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李飛飛、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PChome執行長張瑜珊。
程世嘉從軟體業者角度觀察,則指出AI仍然重視應用,因此先找出應用場景,再思考如何用AI提升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他也提醒,過去因為AI幾乎都是開源技術,才會進步那麼快,然而,近期OpenAI並沒有揭露其開發的GPT-4背後的模型,這就能看出AI已經開始走向技術封閉,這個現象未來可能還會持續一陣子,AI發展也許不會像過去十年高速前進,但依然可以肯定它會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