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周四(3/16)出席天下雜誌的「半導體世紀對談」,在與《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對談時語出驚人地表示,以前他估計,美國的半導體生產成本比台灣高出50%,後來覺得是低估了,「可能還多出一倍(double)!」
他也再度質疑美國政府的半導體政策,特別是拜登政府的友岸外包政策(friendshoring),因為美國根本沒有把台灣納進去。
張忠謀直言,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多次公開指陳,台灣是個危險的地方,美國不能只仰賴台灣供應半導體,而這番說法甚至還獲得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附和。
他認為,美國若想透過晶片法案(CHIPS Act),在美國國內建立更多半導體產能,「我已經可以看到結果」,就是半導體成本將拉高,進而推升使用半導體的產品價格,因而大大減緩半導體的普及程度,甚至停止。
張忠謀:美國推Friendshoring沒有台灣 商務部長還一直說台灣好危險
91歲的張忠謀今天在「半導體世紀對談」現場的全英文對話,談話語氣非常平緩,但從內容來說可說是砲火大開。
他表示可以理解華府處處封殺中國的產業政策,用意就是要減緩中國在半導體技術及產業的進步程度,「我也支持」。
但他話鋒一轉,就開始質疑美國的諸多做法「Friendshoring(友岸外包)沒有包括台灣!」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很多次表示,台灣是個危險地方,美國不能仰賴台灣供應晶片,甚至連財政部長葉倫也附和。」
「這是台灣的兩難,(但)我想知道,(美國)為何要這麼做?」
他表示,根據米勒書中所述,美國半導體產業已經有很多足以卡住別人脖子的地方(chokepoint),例如原料、設備、EDA工具,還有更大的IC設計產業,甚至包括英特爾本身就是。
「我想問晶片法案,就是美國現在在全球半導體製造的市佔率是11%,你想回到30~40%的目標是什麼?是要確保國家安全嗎?」
「如果是要為了國家安全,不需要維持那麼高的(全球市佔)比重。」
美國大搞半導體本土生產 「我可以看見結果是什麼」
張忠謀也直率指出,若美國政府繼續這麼做,「我可以看見結果是什麼」。
他認為,半導體技術發展至今,之所以在全球如此普及,主因是成本愈來愈低。
例如在張忠謀剛投入業界的1950年代,當時是電晶體的時代,一顆電晶體要價2~3美元;如今在智慧手機裡的電晶體,是高達100~200億顆,總成本卻可能僅20~30美元,「所以電晶體從每顆2~3美元,變成只有一美元的10億分之一」。
「你現在把台灣的半導體產能搬到美國,第一件事就是成本一定會拉高。我以前估計,美國成本比台灣高出50%,現在覺得低估了!」
「我說50%是低估,(其實)可能還多出一倍(double)!這會阻礙半導體普及的速度。」
「至少在半導體業,全球化已經死了」
對於主持人提問,2022年底張忠謀在台積電鳳凰城新廠進機典禮現場表示,全球化已經死了的說法,他今天提出更清楚的論述。
「至少在晶片業,全球化已經死了;自由貿易還沒有那麼死,但也有危險,這從(美國對)中國禁運及實體名單等作法可看出來。」
「另外,又有以安全及韌性為名的Onshoring(在本國建立半導體產能),這對半導體發展沒有幫助,因為成本會拉高。當成本拉高,半導體普及度會大幅減緩,甚至停下來。」
其次,在回應米勒對於各國紛紛推動自有半導體產業的看法時,張忠謀提出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之所以呈現當前格局的觀察。
「全球半導體產業之所以集中在少數國家,是因為個別國家在其擅長的領域有其競爭優勢,例如美國在設計領域的競爭優勢非常大,所以有很多IC設計公司,設計商本來就需要貼近市場(台積電前幾大客戶都是美商)。」
「同樣原因,美國在設計服務業(例如EDA工具)也很強。」
台灣產線凌晨掛點 一個小時就能叫人來修好 美國能嗎?
至於台灣等東亞國家擅長半導體製造,張忠謀認為主因在於人,還有東亞國家的工作文化。
對此他講了一個故事。
「為什麼台灣、日本、南韓在製造有競爭優勢?有人說得好,產線之所以是每天24小時、每周七天在跑,是因為半導體製造設備太貴了,就算停擺幾個小時也不行。」
「如果有設備在凌晨1點鐘故障,在美國要等大家在早上8點鐘上班,9點鐘才修好。」
「但是在台灣,凌晨2點鐘就能修好!」
「因為,負責設備的技術人員雖然回家睡覺,其實是待命的。」
「如果凌晨設備掛掉,他接到電話通知後起床穿衣服,老婆在旁邊問發生什麼事,先生說有設備壞掉,要去工廠處理,老婆一個字都不會說,轉過頭繼續睡覺」,這番話讓現場哄堂大笑。
張忠謀表示,這就是台灣的企業文化,而且台灣擁有專業又勤奮的技術人員,特別是負責設備維修的技術人員,這是台灣之所以成為半導體製造翹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