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林羣觀察顯示器產業,已逐漸進入低毛利時代,對光寶的價值銳減;然而,假若這個業務放在電子五哥之一的緯創,卻能藉由規模經濟的擴大,改善成本結構,於是,在他穿針引線下,○八年,光寶將該事業部以九十二億元出售給緯創。
大刀闊斧的改造,也讓外資對光寶不斷加碼。林羣加入光寶前,該集團公司市值長年在七、八百億元盤旋,外資持股僅九%;在他離開光寶、轉戰麥格理資本後,光寶市值突破一千億元,外資持股最高衝至六二%、一度超越台達電。
擔任四年的麥格理資本大中國區總裁後,他在一二年宣布退休,開始早上在社區游泳池運動、晚上與友人餐敘的生活;有一天,他在自家大樓的電梯裡,連續三次遇見「鄰居」、群光暨藍天董事長許崑泰,自此開啟第二段斜槓。
進群光 與生技結不解之緣
「他跟我說,『我以前都看不到你,但今天卻一天內坐電梯遇到你三次!』就叫我去群光上班。」林羣說儘管講是「上班」,但實質比較像part time(兼差),因為他與許崑泰協議,自己每周僅需進公司一次,操盤群光子公司「群電」上市櫃案,以及替藍天集團在對岸的通路事業,建立不動產資產信託(REITs)。
正是因為加盟群光,讓他後來與生技結下不解之緣,當中的貴人,林羣也首度透露,就是群光前副董事長、一八年辭世的林茂桂。
「當時有一天,MK(林茂桂的英文名)給我一本《生技投資聖經》,因為他想要用電子業賺的錢、去投資生技。」林羣不諱言指出,這本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的著作,成為他認識生技產業的原點。
其實,除了林茂桂要他「讀書」,也與當時益鼎創投董事長邱德成找上群光,盼該集團能加入他創立的生技基金有關,身為集團策略長的林羣,因此認識這位生技創投教父,後來,群光和群電在邱成立的兩個生技基金,都占到起碼兩成的股權。
不過,若說參與生技業的經營,濫觴則是一家日本的公司「蓮見國際生技」。一三年,蓮見想在台灣上市,二代經營者蓮見賢一郎便透過友人,找上林羣諮詢相關事宜,「他後來有一天來台灣跟我聊,問我現在在幹嘛?我說:『在一家電子公司part time』啊!」想不到對方問他,願不願意擔任自家公司執行長?
「我說『你不怕嗎?』,他說『不會』,我說『你都不怕,我還怕什麼!』這就是我進入生技界的開端。」林羣向我們首度揭露這段故事。
由於蓮見家族投入的再生細胞療法,對於三公分以下的腫瘤有著高治癒率,因此打開林羣在這個領域的眼界。他後來在林茂桂首肯下,接下蓮見執行長一職,負責推動上市,但後續股東選擇放棄上市,他也因此離開該公司。

簡海珊(左三)強調,在募資的過程中希望尋找理念相同的投資者,而林羣(中)能夠清楚明白全福生技的核心能力,雙方一拍即合。(攝影/林宏文)

接棒美時 揮刀裁五副總
不過,林羣自認收穫滿滿,「我從一個生技門外漢,變成至少知道自體免疫是怎麼一回事。」而他正式「變身」為生技公司經營者,也在一年後降臨,即一六年,他接棒美時創辦人林東和、成為這家學名藥廠的董事長。
那時候的美時,在一四年被美商艾威群併購後,正歷經磨合兩年、但效益仍不盡理想的階段,該美商因此找上林羣,希望尋找適合的經營者人選。
「他們問我有沒有適合人選,但介紹了幾個,艾威群都不是特別滿意。」回想當時,明明只是幫忙引薦可能的候選人,想不到最後,他竟被美商及其大股東反問,「你現在在做什麼?」他說自己已算是退休狀態,「他們就說,『你滿適合的』。」
笑說艾威群都不怕、自己有什麼好怕的林羣,就這麼成了美時董事長,而才剛上任新職,他就立刻發揮在光寶時期的「剪刀手」策略。
首先,他立刻將美時高達一千多個產品,「砍」到僅剩五十多個。「因為我發現,美時那麼多產品裡,前十五大產品就占了七成營收。只要產品毛利率不到四○%,全部都被我砍掉。」林羣說。
精簡的不只是產品,還有對應的人力。為了解工作內容,林羣把五位副總經理都找來面談,「我問他們『過去、現在、以後要做什麼?』結果有三個人答不出來。」坐擁數十萬元月薪卻講不出業務的未來,他大刀一揮,一口氣裁掉五位副總。
當產品簡化後,林羣馬上拍板應該專注的目標,就是毛利極佳、但美時卻遲遲未打進醫院的骨科學名藥,「我認識非常多骨科名醫,就去問他們該怎麼做。」
一問之下,林羣才發現原來想進入市場,得先有原廠藥物鋪好的銷售通路,一七年,他做了一個生技產業少有的舉動,美時向藥廠諾華買下骨科原廠藥「骨力強」,「我跟諾華亞太區總經理談,我說你專利還有五年,就把五年營收合計起來折現給你。」
林羣從對方角度思考,將未來利益轉換成眼前現金,一下就說服對方賣給美時。不過,回到美時的立場,他看的卻是另一個更大的市場。
原本,諾華只將骨力強賣給大型教學醫院的骨科,但林羣卻認為,包含復健科、婦產科、家醫科、癌症科,都是潛在可能的市場,「我們可以賣得更多。」這個雙贏策略,美時的骨科藥不僅成功切進醫院與診所,靠著市場擴大,該藥光是在台灣一年就銷售近兩億元,相當於過去美時一年在台灣賣所有藥品的一半。
在他的改造後,美時年營收從他接任董事長前、一五年的五十五億元,到如今已衝破百億元,公司市值也從他加盟前一一九.七億元,到他一八年卸任董座後達到一八八.七億元,增幅逾五成。
從那時起,他的動態逐漸受到生技業關注,而三年前的一場募資行動,更讓他成為不斷被各大小生技公司登門請益、甚至邀請入股經營的業界紅人。

一頓飯 解台睿募資困境
二○年,聚焦於癌症藥物的台睿正在進行新一輪募資,但進度一直不如預期,而前一輪約三億元的募資,台睿團隊花了兩年,才將所有資金募集到位。
台睿生技創辦人簡督憲後來找上林羣幫忙。當時,他舉辦一場午餐會,找十二名友人用餐,「那一輪要募五億元,結果那頓飯吃完,就募了快四億元了。」林羣說。
用一頓飯,就輕鬆跨越台睿歷經兩年的募資困境,林羣這一役的表現,也讓與簡督憲以「姊弟」相稱、全福生技創辦人簡海珊,也找上他解決自家公司募資困境。
這家成立於一三年的公司,核心能力是轉譯醫學,其開發的乾眼症用藥,正朝三期臨床試驗發展,但長年來,簡海珊最大的難題就是募資,像前一輪三億元資金,就花了一年半時間,面對下一輪六億元的目標,她更是戒慎恐懼,不知要花多少年才能完成。
- 轉譯醫學:結合藥物動力學、毒性分析、動物試驗、藥物法規等不同專業的團隊,藉由精準選擇藥物開發題目,加速學研成果能夠商用化。
後來,全福董事、資誠榮譽副所長曾惠瑾建議,她可以找林羣協助,於是簡海珊便致電簡督憲,「她問我,林羣怎麼樣?我跟她說,這個人很可靠。」簡督憲透露,於是她決定拜訪林羣,向對方介紹全福。
去年五月的一個中午,林羣與簡海珊首度見面。當時他在全福的會議室與簡一起吃便當,聽她從轉譯醫學是什麼、全福如何選題、商業模式、臨床進度講了三小時之後,直接告訴對方,「你募不到錢(這件事),實在太荒謬了!」
他看到的,是全福在產品規畫的優勢與潛力,「簡博士選了乾眼症眼藥水,十四天就可以做出來(指完成臨床),做好之後還可以回去做孤兒藥。」
- 孤兒藥:針對為數不多的罕病患者,通常需要政府協助才會進行開發生產的藥物。
決定跳下來幫全福募資的林羣,很快在隔周辦了兩場小型會議,「第一場那組人聽完之後,有一個人當天晚上就跟我說要投六百萬美元(約一.八億新台幣),兩次會議六個人加起來,投超過十億元沒問題。」他透露。
能迅速打動投資人,是因為林羣懂得從「風險」出發,降低對方疑慮。他的對話邏輯是,有四支產品同時進行開發的全福,其中的乾眼症藥水,已經處在有機會取得成功的三期臨床試驗階段,而非處於二期之前風險仍高、投資可能落入「死亡之谷」的狀態。
去年底,由於原股東認購熱烈,僅有林羣創立的安富基金以十二.九%入股,原本洽購的特定人反而買不到,「十一月我還打電話道歉,說因為認購太踴躍,真的連剩一張都沒有了。」

能夠精準選題、將研發成果發展成商用產品,是全福生技的核心能力。(圖/全福提供)
理工男被感動 接全福董座
不只是協助募資,林羣還扛下全福的體質改造任務。他先是找來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李鍾熙、律師程守貞等一票產業要角加入董事會,也強化經營團隊,招募原本在武田製藥擔任副總裁的徐文祺,加入全福擔任總經理。
「我們的董事會,是奧斯卡陣容的董事會。」他透露,其中尤其是李鍾熙,是他和簡海珊、曾惠瑾共同邀請下,才讓對方點頭加入。事實上,就是因為他的入股與後來嶄新的董事會,而讓全福自今年來展現令人驚奇的股價表現。
關於他為何接下全福的董事長?這位大學念土木系、碩士念電機的「理工男」竟說,自己是被簡海珊「感動」。
他透露,第一次與對方會面,知道她十年來如何苦撐公司,自己甚至和老公租一個月三萬元的房子,「感覺她是真的把生命投進去公司,她用這麼少的錢撐這麼久,選題又選得漂亮,我真的覺得她的團隊太厲害了。」也因此才有後續,由他擔任董事長負責對外募資,簡海珊則轉任國際策略長,專注研發以及與藥廠對接。
最快於今年年底,全福將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無論結果好壞,該公司是否「感動」資本市場繼續加碼,想必林羣已站穩他的戰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