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震驚台灣與日本業界的人事案,為什麼可能是鴻海造電動車實力「再進化」的關鍵?
關潤,這位日本汽車人,未來將如何翻轉這家手機代工霸主的造車思惟?
台股農曆年後開紅盤當日,高居第二大權值股、去年營收逾六兆元的鴻海集團,率先在開工第一天,宣布一項震驚業界的人事案:半年前才卸任日本電產(Nidec)社長的關潤(Jun Seki),將在今年二月加入鴻海,擔任該集團電動車事業的策略長。
外界之所以「震驚」,除了事先幾乎沒有消息走漏外,再來,就是關潤在日本汽車界堪稱「A咖」的產業地位。這位現年六十二歲的汽車人,最顯赫的資歷就是他在日本第二大車廠日產(Nissan),一路從基層工程師歷練到堪稱集團「三把手」的副營運長一職。
二○二○年,關潤離開他待了三十四年的日產,加入近年來不斷靠併購成長的馬達廠日本電產,擔任其社長與營運長一職。二一年七月,鴻海宣布與日本電產成立合資公司,當時就是由關潤出面簽署雙方的合作意向書(MOU)。
不少人因為這樁合資案,而認為鴻海招攬關潤,是想深化與日本電產的關係,尤其今年即將量產、由該集團旗下鴻華操刀設計的電動車納智捷n7,就是選用日本電產的馬達。然而,擅長廣納外部資源、從中串聯出綜效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這樁人事案後的思考,其實比外界想的更細膩。
與其說,關潤是一個穩固關係的樞紐角色,倒不如說,他更像鴻海在汽車市場的「引路人」,並且,這個引路人效益,將不僅顯現於外部,集團內部也亦然。
串聯山頭把同客戶生意做深
先講內部效益。目前,鴻海幾乎是傾各子公司、事業群之力,全線向汽車產業投資與拚搶訂單,諸如富智康與歐洲車廠Stellantis合資智慧座艙公司,為了特斯拉正在進行擴產的乙盛,以及C事業群操盤的美國俄亥俄廠、墨西哥車用零件廠,還有D事業群、E事業群分別聚焦的電池系統、電控系統。
全線出擊的態勢,看得出鴻海的轉型決心,但,對於一個超過四十年都浸淫在消費性電子業的集團而言,仍可能有「不知己可為」的盲點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