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台積電董事21年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認為,不論是德國、日本或美國亞利桑那州,台積電獲當地政府邀請去投資設廠,就是我國國力的延伸。
因為,「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對台灣是做有利的一個方向。」
他也認為,隨著台灣半導體產業執全世界牛耳,若台灣要對全世界有貢獻,「最有利的方法就是國際化」。
「台灣很小,市場在外面,我們一定要國際化」
現年78歲的施振榮,在周日(2/5)播出的《數字台灣》節目,接受主持人謝金河訪談時,提出了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國際地位的觀察。
「應該從我1989年在總統府的一個演講,『心懷科技,放眼天下』,其中提到兩個主要議題,一個是台灣未來定位是科技島,只有透過科技島,可以創造更多價值。」
「第二,因為台灣很小,市場在外面,我們一定要國際化。國際化要用世界公民的定位,到各個國家跟大家共創價值,建構一個相對利益平衡的機制。」
「經過30幾年發展,台灣科技島從資通訊開始,最後變成半導體,而半導體是資通訊的最核心技術。」
「現在科技島儼然成形,台灣不斷創造價值,但這個價值如果在世界上,沒有市場做交換,價值就沒有辦法落實。」
「所以我們要對世界有貢獻,最有利的方法就是國際化。」
國家安全有兩個 國防+產業供應鏈
施振榮指出,要做到國際化,關鍵在於國家安全,而國家安全除了國防,產業供應鏈也是。
以德國為例,德國汽車業沒有足夠IC,汽車業又是貢獻了全國GDP超過10%的大產業,生產不順會大大影響德國經濟,所以產業安全也是國家安全。
「他們思考到,應該要有自己半導體的能量,但要達到核心能力的不斷研究發展,自己開發來不及了,只有請台積電去投資設廠。」
「如果以台灣的立場,我就在當地建構一個共創價值、利率平衡的機制。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對台灣是最有利的方向。」
他認為,台灣有許多在外國的投資,是透過當地的資源,一旦創造價值,我們就可以分享,「國際化一多,我們當然分的就更多,所以對台灣就是國力的延伸」。
施振榮也認為,如果以台灣未來要做智慧製造的能量,再結合精密機械,到時候對全世界做整案輸出,服務到全世界有需要的地方,造就當地經濟發展、成果大家分享,「那台灣就靠大家了」。
「我就一直在講,台灣是大家的朋友,不像韓國是大家的敵人。」
傳台積電年初派主管團赴德國 洽談德方支援建廠程度
日本經濟新聞去年耶誕節前引述多位消息人士的說法報導,台積電正與多家重要供應商洽談,在德國德勒斯登建立第一座歐洲晶圓廠的可能性。
報導指出,台積電2023年初將派出一組高層主管至德國,不僅商討德國政府支援建廠的程度,還有當地供應鏈能支援建廠的程度。
根據知情人士的說法,這將是過去半年內台積電第二次派人赴德國考察,之後將作出最後決定。若台積電敲定投資案,新廠最快將在2024年動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