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年,華為祕密布局,透過投資半導體設備,成立合資公司,取得半導體設備技術,試圖繞過美國實體清單限制,美中科技戰將再次升溫。
根據《財訊》報導,過去4年,中國半導體廠福建晉華因為美國制裁而一度陷入停工,但幾個月前又悄悄復工。
2018年10月,美國商務部認為福建晉華有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的風險,將福建晉華列入實體管制清單,禁令實施後,美系半導體設備廠相關人員撤出晉華,導致晉華產線停擺。
給訂單給技術 挽救生產線
如今為何又能重啟?《財訊》分析,關鍵在華為。業界人士指出,晉華原本產線配置是用於生產記憶體,但在產線停擺後半年,華為開始介入,一面提供訂單,一面提供技術,將晉華轉為生產邏輯IC的工廠,應用於生產車用、安控等成熟製程IC上,「目前是用二手美製機台組成新的生產線。」
業界人士分析,目前中國尚無能力完全以中國半導體設備組成產線,「北京的唯一一條國產線,產量相當小。」但是,由於美方並未對買賣成熟製程設備設下限制,日本設備廠如東京威力科創仍可以將設備賣往中國,過去兩年中國也拚命買進半導體設備,因此取得二手成熟製程設備不成問題。華為派遣技術人員入廠,找到技術支援和耗材,讓晉華重新啟動。
《財訊》報導指出,華為目前在半導體產業是採取「游擊戰」策略,2022年華為仍推出Mate 50 Pro新機,除了採用美國高通晶片,也不支援5G網路,不直接挑戰美國禁止華為擴張5G影響力的目標。但華為也沒放棄手機市場,2023年還將推出Mate 60,仍採取同樣策略。
而且,只要是目前沒被禁止的領域,華為都努力加碼,例如投資發展半導體成熟製程製造技術。至2022年為止,華為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哈勃投資,已投資超過60家和半導體相關的企業,其中有6家已在中國上市。
哈勃投資的半導體設備公司愈來愈多,如晶圓薄化設備廠特斯迪,哈勃是其第5大股東;生產晶圓清洗設備的寧波潤華全芯微電子,哈勃投資是其第7大股東;研發EUV核心光源技術的北京科益虹源光電技術公司,哈勃投資也持股近5%,生產半導體級氣體控制設備的蘇州晶拓半導體科技公司和上海先普氣體技術公司,哈勃投資都是大股東。若再算上海外合作,2020年底,哈勃投資還和馬來西亞半導體測試設備廠JF Technology合資成立JFH Technology,在中國生產測試設備。
根據《財訊》報導,哈勃投資扮演母雞的角色,這些被投資公司長大後,就推向資本市場上市,獲取更大的資源。如製造第3類半導體基板的天岳先進,設計記憶體晶片的東芯股份,生產功率半導體的東微半導,生產VCESL晶片的長光華芯等。
哈勃投資培養出的半導體公司實力如何?股價會說話;過去半年,天岳先進股價下跌近4成,目前低於發行價。東芯股份掛牌即是最高價,至2022年底,股價幾乎腰斬。東微半導體股價過去半年,也由314元人民幣(下同)高價,至2022年12月30日跌到237元,市值蒸發1/4。長光華芯股價由148元,至2022年12月30日跌到96元,市值蒸發近4成。
多元投資 要當中國領頭羊
不過,《財訊》報導指出,華為利用手上汽車電子、雲端運算、安全監控、手機、無線通訊等終端設備,用訂單加技術打造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模式,仍會持續。在晉華之後,另一個被美方盯上的公司,就是位於華為總部附近的新創公司鵬芯微,這家公司2021年6月才成立,由深圳市政府出資,要做20到28奈米晶圓代工業務,主要大客戶將是華為。
現在,華為的半導體自製計畫已愈來愈明確,除福建外,從北京到廣東、山東、湖北,都可以看到華為用訂單加技術模式,把華為打造成整合設計和製造的半導體IDM廠,在深圳,還有鵬新旭技術和升維旭技術等公司要建廠。
但華為即使全力投資,由於半導體工序極為複雜,要用中國力量取代全球供應鏈,仍有許多領域無法自給自足;即使能重啟晉華,華為的半導體供應鏈是否會再遇上美方重擊,也值得觀察。現在,美中都祭出兆元補貼,進行半導體產業爭奪戰,華為領頭的中國半導體產業鏈浮上台面,象徵新一階段科技戰即將開始。…(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76期)
延伸閱讀:
3大觀察看懂雷虎暗藏不確定因子!股價表現亮麗,基本面、籌碼面卻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