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我和來自美國的合作夥伴餐敘,聊天時,他突然問了我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他說,你們做了一堆5G專網,到底真正解決了什麼問題?」面對前述提問,仁寶智慧型裝置事業群副總梁志賢從容回應,稱近期將出席一場新技術發表會,而這項技術,就是台灣5G的適切應用。
梁志賢口中的新技術,正式名稱為「5G遠距腹部超音波遙控診療技術」,是工研院在數位發展部產業署、經濟部技術處等單位支持下,整合宏達電、泰雅科技、仁寶電腦、神寶醫資,以及達明機器人等業者,共同開發的遠距醫療系統,並與馬偕紀念醫院合作,進行安全性、可行性驗證。
「我們發展技術,都是從使用者的『痛點』開始做,偏鄉醫療照護,一直是我們的發展重點。」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說。
台灣許多偏鄉地區,目前都是靠著各大醫院巡迴醫療,定期提供當地民眾就醫服務,但部分需要專業醫療人員才能施行的檢查(例如腹部超音波),卻可能因醫病雙方時間無法配合,未能即時發現問題,導致延誤就醫。
遠距超音波難度高 考驗5G低延遲、高頻寬特性
為解決上述「痛點」,工研院基於地理位址、場域實證考量,著手整合本土業者技術,並與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合作,選定新竹縣尖石鄉,執行「5G遠距腹部超音波遙控診療技術」可行性、安全性驗證。
對於選擇腹部超音波,作為5G遠距遙控診療項目的原因,鄭仁傑解釋,超音波屬「非侵入式」診療,且在醫學判斷上,使用量相當大,亦可藉此檢驗5G低延遲、高頻寬等特色,是遠距醫療的理想選項。
「超音波這件事沒那麼簡單!」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指出,醫師在操作超音波探頭,判斷該往哪個方向移動時,需要即時性的回饋,「5G就是要讓影像解析度、整體資訊回送,delay(延遲)非常少。」
醫師人在淡水 照樣可替尖石鄉病患檢查腹腔
今年11月中旬,工研院啟用「5G遠距腹部超音波遙控診療技術」,由人在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院區的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建翰,操作這套系統,替遠在新竹縣尖石鄉的民眾,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
有別於以往直接面對病患,將超音波探頭抵在患者腹部觀察的方式;這回,賴建翰手中輕握搖桿,雙眼盯著顯示患者所在地的螢幕,由機器手臂代勞,透過賴建翰的操作,移動探頭位置,檢查病患腹腔。
「這和平常直接面對病患使用超音波,感受完全不一樣。」賴建翰說明,醫生移動、微調超音波探頭,都是下意識的動作,但在操作遠距系統時,必須透過按鈕、搖桿來調整探頭角度;不過,就適應上而言,「如果本來就有超音波的底子,要習慣這套系統,其實很快。」
▲▼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建翰,示範操作「5G遠距腹部超音波遙控診療技術」。(圖:記者林信男攝)
持續蒐集患者資料、回饋 將申請TFDA認證
賴建翰於11月中旬,操作「5G遠距腹部超音波遙控診療技術」,替約20名尖石鄉民眾,完成腹部超音波檢查,整體滿意度逾9成,「平均一名病患10多分鐘就可以完成(檢查),比臨床上慢一些,但這樣的速度算合理。」
工研院在醫療服務相關技術研發上,累積了近4年經驗,為了開發「5G遠距腹部超音波遙控診療技術」,工研院數度派員赴尖石鄉,經常忙到晚間10點,甚至11點才回到院區;如今,這項技術已初步蒐集部分病患資訊,未來將持續累積更多回饋,做為申請TFDA(台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認證的佐證資料。
「這次算是驗證技術安全性、可行性的試驗,距離真正用到臨床上,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這也是我們的期待,至少,已經跨出了第一步。」賴建翰說。
▼左起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馬偕紀念醫院醫師賴建翰、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陳治平。(圖:工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