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積電赴美設新廠之際,創辦人張忠謀一句:「自由貿易已死」,引起社會大眾熱議。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周五(12/9)在《今周刊》舉辦的2023年全球經濟關鍵報告論壇上分析:「自由貿易短期受挫,是不是永遠不能恢復了還有待觀察。」
對於張忠謀的自由貿易已死之說,童子賢認為主要是受疫情與戰爭影響,造成「貨不能暢其流、人不能盡其才」,他更舉例說明:「我們有同事出差,去了一個半月,工作只有4天到5天,其他時間都在隔離」。
因為跨城市、跨國家都要隔離,造成效率無法充分發揮,加上國家跟國家間的貿易也因為互相抵制出現障礙。
不認同張忠謀自由貿易已死之說 童子賢:僅短期受挫
童子賢不悲觀,他認為自由貿易只是「短期受挫」,是否永遠不能恢復還要再觀察。
他以1933年歐洲科學研究曾經停滯為例,當時在德國獨裁者希特勒掌權後,開始驅逐猶太裔學者與科學家,使歐洲科學家大規模出走。「那時也出現政治影響科學的情況,世界開始分割、對抗,」童子賢這樣分析。
此外童子賢也提及,事實上,台灣資訊產業受惠於1996年簽定的資訊科技協定(ITA)甚大,台灣是ITA中的29個創始會員國之一,儘管台灣鮮少有與其他國家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機會,但因為ITA,所有電子零組件、生產設備、電阻電產品的關稅皆為零,他認為:「台灣科技產品出口暢旺,自由貿易沒有死掉。」
童子賢認為自由貿易只是短期受挫。(攝影:陳睿瑋)
赴海外設廠本地產業就會衰退?童子賢:可看作廠商力量延伸
至於台灣人對於台積電赴美設廠有疑慮,童子賢認為各國本來就各自有些在當地生產的情況,以台灣來說,過往也有很多外商來台設廠,他分析:「來台設廠不代表在原來國家的產業就一定會衰退,有些人是把它看作是廠商力量的延伸。這個應該是很普遍的現象,只是最近因為有疫情、戰爭跟貿易摩擦這些因素,大家感慨多一點、比較緊張一點」。
近年全球雖深受疫情影響,但拜科技之賜,在疫情中手機產業還能持續發展,童子賢笑稱:「如果疫情發生在30年前,經濟大概就掛掉了。」
統計2021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達13.6億支,產值接近5000億美元,並帶動周邊與應用共達9000億美元商機。
台灣科技業下一波潮流在何處?淨零碳排有挑戰也有商機
半導體產業同樣也是另一個受惠產業,在2021年產值達5559億元、年增長26.5%,在2022年產值預計再增長11%,將是連續第3年有雙位數成長。其中台灣在2020年超越韓國,以約千億美元產值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製造國。
展望台灣未來科技產業的契機,童子賢認為淨零碳排是一條艱難的路,如果光靠種樹,需要6個台灣大的面積才有辦法做到平衡,「有破壞也會產生產業機會,未來包括綠色能源、綠建築、捕捉碳與減碳的技術都有發展潛力,台灣一定要想辦法站在領先群中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