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鴻海撒幣難救急!iPhone「出貨高峰期」爆員工出走潮…鄭州封控52天「五大事記」一次看

鴻海撒幣難救急!iPhone「出貨高峰期」爆員工出走潮…鄭州封控52天「五大事記」一次看

財訊 文/楊喻斐

科技

財訊雙週刊

2022-12-11 22:00

根據《財訊》報導,從疫情爆發到新進員工抗爭,富士康鄭州廠的震盪,再給鴻海一記當頭棒喝,也再次催促著蘋果,加快敦促供應鏈出走中國的腳步。

 

根據《財訊》報導,中國河南鄭州在封控52天後,日前終於宣布解封,但鴻海旗下富士康鄭州廠動態仍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因為這52天正巧是大客戶蘋果新機種的出貨高峰期,iPhone 14高階機種有高達8成都從這裡出貨,如今就算解封,蘋果與鴻海都已錯失了歐美的銷售旺季。

 

出貨高峰期 爆員工出走潮

 

《財訊》報導指出,隨著鄭州市政府宣布解封,鴻海終於鬆了一口氣,先前未上線的新進員工暴動紛爭問題也已經落幕,只是10月下旬超過兩萬人離職的人力缺口還沒有得到適當的回補。為了吸引當地離職員工返聘以及積極慰留員工堅守崗位,不惜在12月、1月祭出了各種高額激勵獎金,卻不知道何時才能完全恢復產能。

 

富士康為何在此刻大手筆撒幣?《財訊》分析,這一切要先從52天前說起。鄭州市政府開始提醒當地白名單企業採取閉環生產,當時富士康延遲了5天才開始將防疫政策趨緊,可惜疫情已經守不住了,陸續傳出員工確診的情況。

 

想像一下,富士康鄭州廠區可說是一個居住了20萬人的小城鎮。廠區之外以及四周的小區、公寓裡面都住著富士康的員工,不但不容易落實嚴謹的防疫政策,一旦疫情爆發,更是難以控制。

 

《財訊》分析,10月中旬,富士康鄭州廠大批的員工在不願被隔離的情況下,拿著家當不惜徒步逃離這個原本可以安穩賺錢的地方,這一批出走人數超過兩萬名之多。尤其此時是蘋果新機出貨旺季,在嚴重缺工下,鴻海必須重啟招工。

 

滿載新員工的巴士一輛接著一輛陸續駛至富士康鄭州廠報到。這些新進員工原等著一上工就有豐厚的津貼可領;不過,上工之前就要先被隔離7天不說,一旦確診,上工日更是遙遙無期,加上津貼條件不一,因此有一些新進員工開始在隔離住所透過抖音上傳影片,因而掀起大規模的抗爭活動。

 

 

《財訊》報導指出,富士康鄭州廠是鄭州市政府的經濟命脈,根據統計,富士康曾占鄭州出口總額達82%,占河南省進出口總額達65%,更遑論當地員工在高峰期間可達30萬人之多。「一旦沒有了富士康,鄭州市的經濟發展恐將倒退10年。」當地的產業人士直說。

 

產能回不去 撒幣也難救急

 

因此,鄭州市政府總動員,派了許多官員進駐富士康鄭州廠,不管是防疫或是招工,希望可以直接協助。只是沒想到在招工期間即因薪資結構的溝通不良,意外引發新進員工不滿進而發生暴動。最後,為了安撫這些抗議的新進員工,富士康決定發給每人1萬元人民幣返鄉費。

 

不過,根據《財訊》報導,經歷過這些事件後,在短短1個半月內導致鄭州廠的稼動率嚴重下滑至5成以下,原預期11月下旬可以恢復滿載生產,現在進度仍嚴重落後,缺工情況也仍未能補足。

 

鴻海9月營收衝出8223億元的歷史新高,10月小幅拉回5.56%,11月是鄭州廠人力缺口最嚴重的時候,單月營收大減3成,來到5511億元。鴻海內部人士指出,鄭州廠區當地的情況已經趨於穩定,順利進入常軌的招工作業,加上當地政府宣布解封,將有助於人力持續回流。

 

根據《財訊》報導,儘管當地解封,招工作業恢復,但已錯失了歐美的銷售旺季,買氣最強勁的iPhone14 Pro系列新機竟然破天荒在感恩節、黑色星期五甚至是聖誕節等歐美購物旺季無法順利交貨,客戶等待的時間從3週拉長到4~5週,其他國家甚至更久。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指出,富士康鄭州廠抗議事件爆發,嚴重影響蘋果 iPhone 14高階機型總出貨量,較市場預期減少1500萬支至2000萬支,儘管和碩與立訊分別自鴻海取得約10%的iPhone 14 Pro/Max訂單,大量出貨最快也要等到12月下旬,iPhone 14 Pro系列於12月出貨量仍顯著低於預期。

 

因此,《財訊》報導指出,這次富士康鄭州廠事件,勢必加快蘋果供應鏈出走中國的腳步以及分散供應鏈的決策。蘋果過去將高階iPhone機種單壓在鴻海一家供應商身上,並非不願意分散,而是看上鴻海的技術以及產能的配合度,儘管中國防疫政策走向開放,但預料下一代的iPhone 15高階機種,已不太可能由鴻海一家獨拿。

 

蘋果學教訓 促供應鏈外移

 

只是新機量產轉移並非易事,從機器設備架設、人員訓練再到認證通過,最快也要花1個月以上的時間,在趕鴨子上架之下,不但需要付出較高的人力成本,初期的良率學習曲線也是一大挑戰,假設能在明年初順利量產,屆時銷售旺季已過,消費者還願不願意等待,又是另一個問題。

 

根據《財訊》報導,以短期來看,研究機構TrendForce認為,富士康鄭州廠仍維持iPhone 14高階機種的獨供地位,但蘋果在分散生產風險考量下,計畫在立訊、和碩導入Pro機種,預估最快有機會在明年第1季開始出貨,屆時需求力道雖可能大幅減弱,但仍有助於蘋果下一代Pro系列機種在其他代工廠的導入計畫,以分攤過度集中的風險。

 

針對外界關心的競爭與訂單移轉問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強調,任何有規模的產業,都會有兩家以上的供應商,鴻海除了具有規模的競爭優勢外,在供應鏈管理能力上,以及需要大規模人力的製造方面也都是強項,加上全球化布局、在地化經營等,其他競爭對手要能夠具備以上的能力,其實並不容易。

 

根據《財訊》報導,被關注是否有轉單效益與下一代iPhone 15高階機種的動向?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回應,「現在都還在忙今年產品的量產,人員調度都忙不完了,客人在著急調配,我們不要添亂。現在談未來式還太早,先等他們安定下來再說。」

 

正當市場的焦點都放在鄭州廠之際,更應該專注的是未來印度生產的速度。據TrendForce調查,明年印度生產的蘋果手機占比將達到5%,未來更將逐年攀升。郭明錤也指出,鴻海明年在印度生產的iPhone數量將大增150%,中長期要占40~45%的供應量,將與中國鄭州廠不相上下。

 

根據《財訊》報導,鴻海不只要在印度繼續大舉招募人力,印度媒體預估將較目前增4倍達到7萬人的水準。由於中國供應鏈完整,印度短時間難以取代,鴻海有意開始扶植山西太原廠為另一個生產重鎮,董事會已決議加碼投資人民幣10億元擴大產能。因此,明年iPhone 15的訂單分配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值得持續觀察。…(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74期)

 

延伸閱讀:

新任屏科大校長 體現德國工匠精神治校 張金龍專注看不見的努力

《玩命3》的幕後「黑手」是他!古董車復刻王 合擎老董如何征服好萊塢、成為市場隱型冠軍?

OLED面板產業需求復甦的關鍵字 筆電、手機市場轉向,供應鏈商機浮現

賣牛肉乾賣到北市蓋豪宅!一天狂賣一萬包 金門高坑陳家發跡故事

第二季通常是電子業淡季,今年又適逢鴻海出貨主力產品——蘋果iPhoneX銷售陷入低潮,理應是堅守待變之際。然而,鴻海第二季研發費用卻較去年同期大增十九%,達一七三.九億元。推銷費用判斷可能在諾基亞(Nokia)品牌上砸不少錢,也激增六六%,高達九十一.三億元,導致整體營業費較去年增加七十一億元,成為第二季營業利益較去年同期銳減三六%的主要原因。

 

鴻海,年營收四.七兆元新台幣,相當於台灣一年GDP(國內生產毛額)四分之一強的民營企業龍頭。董事長郭台銘,馬不停蹄全球征戰,一個可以從早上九點工作到晚上十一點,堪稱台灣最宵旰勤勞的企業家。一個戰戰兢兢的指揮官,帶領著一支長久以來所向披靡的企業部隊,如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瓶頸,他們到底是遇上了什麼麻煩?抑或,裡面有不為人知的內情?

 

鴻海

▲點圖放大

 

短期挑戰》藉「關燈工廠」 紓解中國勞力成本    

 

鴻海第二季單季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六.八%下滑至五.六%,這導致,儘管今年第二季營收以一兆七九四億元,年增率十七%,還創了歷年來第二季的新高,但毛利為六○七.九億元,卻較去年同期衰退了三.一%。

 

「毛利率不如預期有三個原因:第一,蘋果iPhone X備抵存貨損失;第二,中國勞工成本增加;第三,零組件漲價。」元大投顧總經理陳豊丰在最新發布的鴻海報告寫道。

 

的確,這是橫在郭台銘眼前短期挑戰的三道陰影。不過,iPhoneX推出以來銷售不如預期,蘋果計畫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價格更犀利的新機,而且確定鴻海依然是主要組裝廠,可望扳回頹勢。鴻海七月營收達三九五五億元,年增率勁揚二五.六%,開始反映了蘋果新機的備貨效應。

 

至於中國勞工成本增加,鴻海生產自動化的「關燈工廠」政策,已經具體而微地反映在集團員工總人數上。

 

因為,根據鴻海年報,二○一四年,鴻海員工總數高達九十萬人,其中作業員達七十四萬人。時至一七年底,員工總人數為八十萬人,作業員占六十四萬九千多人。一直到今年四月底時,員工總數進一步下降至六十萬四千多人,作業員更大減至四十六萬人。

 

換言之,短短四年間,鴻海員工總人數精簡了三三%,近三十萬人之多。然而,同期間,鴻海營收卻從四.二兆元成長至四.七兆元。因此,勞動成本增加的挑戰,可望隨著自動化腳步逐漸紓解。

 

零組件,特別是部分半導體與電阻、電容器被動元件漲價,的確讓像鴻海這樣的電子產品製造廠頗傷腦筋。不過,放眼全球電子專業製造產業(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EMS)中,從塑料件、金屬件、印刷電路板到模組,鴻海一條龍式生產的高自給率冠於同業,又居全球EMS近四○%的市占率,議價優勢自不待言。零組件漲價的衝擊,應有機會藉產品出貨價的調漲逐漸彌補過來。

 

鴻海

▲點圖放大

 

中期挑戰》中國手機代工廠搶單 富智康大虧

 

短期挑戰為郭台銘帶來的三道陰影,可望藉鴻海現有的競爭優勢逐漸化解。然而,中期挑戰另外帶來的兩道陰影——中國手機代工廠大軍壓境,以及台灣同業分食蘋果iPhone手機代工訂單,相對棘手許多。

 

棘手程度可從鴻海持股六二.八%,在香港上市的手機製造代工廠富智康財報看到端倪。

 

富智康主要是為小米、華為、OPPO、中興、聯想、索尼等非蘋果手機品牌進行設計代工製造。該公司一七年營收成長逾一倍,達三六○○億元新台幣,表現耀眼,卻出現了五年來首度虧損,且大虧一五七億元。

 

今年上半年,富智康營收成長依舊強勁,達一九九八億元新台幣,但失血仍未有止住跡象,大虧一○三億元。伴隨營運虧損而來的是股價頻頻破底,目前跌至一港幣出頭,相較○六年最高峰的二十五元港幣,慘跌九六%。

 

有香港分析師指出,富智康股價已跌過頭,公司在扣除負債後,現金部位遠高於市值,有被大股東收購下市私有化的可能。根據鴻海半年報所載,截至六月三十日,富智康淨值達八四二.八億元新台幣,現金部位達五八三億元,但股票市值僅剩三二五億元。

 

富智康慘烈的業績,反映了隨著中國本土手機代工製造大廠的崛起,加上智慧型手機因市場飽和呈現成長停滯,手機製造產業已成了十足的紅海市場。

 

一七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為十四.六億支,較前一年衰退○.五%,但中國手機代工廠挾低價搶單,卻反而逆向高度成長。

 

如製造總部設在浙江嘉興市的聞泰科技,一七年手機出貨量達八三七○萬支,年增率二八%。華勤出貨量計七九一○萬支,年增率達三七%。加上龍旗、與德與天瓏,這些我們迄今聽來仍很陌生的中國手機代工製造公司,中國前五大手機代工廠去年總出貨量已達二.三億支,占全球手機總出貨量的十五.七%。

 

面對中國手機代工大軍壓境,富智康企圖跨入手機經銷與品牌經營突破困局。在印度市場,富智康建置自己的手機物流與分銷體系,企圖複製一個「聯強」(台灣規模最大的3C產品經銷商),但頭幾年需要砸大錢建立倉儲、車隊、設立據點,只有燒錢的份,沒有賺錢的份。而且深耕印度手機零售市場同時,又遇到盧布貶值,光第二季就提列近二十七億元新台幣匯損。

 

至於一六年以約一百億元新台幣代價,自微軟買下諾基亞功能性手機業務以及品牌授權,再透過入股芬蘭新創公司HMD Global,由HMD操刀諾基亞品牌經營,迄今也彷彿踏入錢坑。

 

諾基亞

外媒擔心,要讓諾基亞起死回升,鴻海可能陷入大錢坑。(圖片提供/Nokia Mobile)

 

富智康上半年財報指出,由於諾基亞手機出貨未達規模經濟,又需以「具競爭力價格」打開市場,導致歐洲市場上半年虧損近三十九億元新台幣。

 

投資

 

和碩、緯創在iPhone代工占比上升

 

東線戰場因紅色手機供應鏈掀起的殺聲隆隆,導致富智康大虧,並不代表西線無戰事。估計占鴻海整年營收高達一半的蘋果訂單,遭到台灣同業如和碩、緯創爭食的壓力也愈來愈大。

 

匯豐證券報告指出,蘋果預計下半年推出三款iPhone新機:較低價的六.一吋LCD版、六.五吋OLED版,以及五.八吋OLED版。和碩將與鴻海一同為前兩款代工,五.八吋OLED版由鴻海獨家供應,緯創則分食六.一吋LCD版。匯豐估計,今年iPhone組裝代工訂單,將呈鴻海六七%、和碩二五%與緯創七%的一大一中一小態勢。

 

此外,有國內法人估計,和碩明年可望進一步取得四○%的iPhone組裝訂單,而緯創這兩年在iPhone代工的占有率也在提升中。為了保住蘋果主要代工廠地位,鴻海壓力勢必愈加沉重。

 

手機代工市場的廝殺,不管是非蘋的安卓(Android)陣營還是蘋果陣營,均有陷入混戰之勢,這是郭台銘的兩道陰影,也是鴻海集團所面臨的中期性經營挑戰。

 

鴻海

▲點圖放大

 

長期挑戰》由軟至硬,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

 

儘管上述的短、中期挑戰均頗為艱鉅,但鴻海集團悍將強兵如雲,自有能人為郭董分憂解勞。最讓這位六十八歲企業戰士念茲在茲的是,鴻海集團所面臨的結構性調整長期挑戰,即如何讓鴻海集團「由硬變軟」、「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再從「組裝者變身成整合者」。

 

大客戶蘋果的轉型,應該讓郭董印象深刻。剛公布第二季的蘋果財報顯示,硬體事業群,不管是iPhone,還是Mac筆電,其出貨量或銷售金額均較第一季衰退,與去年同期比較,也呈現成長停滯。

 

不過,來自Apple Music、iCloud雲端服務,抑或產品保固服務的Apple Care+等服務的訂閱用戶已累積達三億人,第二季創造的營收高達九十五.四億美元,年增率三一.四%,並幾乎是iPad與Mac筆電兩大硬體事業部營收的總和。

 

軟體服務業的業績亮點,把蘋果股票市值推向一兆美元的新巔峰,讓iPhoneX銷售遠不如預期陰霾一掃而空。

 

從大客戶身上,郭台銘當然也看到發展軟體才有未來的一盞明燈。問題是,做軟體的思惟與硬體大不相同,甚至與硬體出身的鴻海企業文化大相逕庭,成為集團轉型的一大陰影。

 

前巴克萊證券高科技分析師,現為異康集團及青興資本首席顧問楊應超點出了老郭的困局:「做硬體,賣一個賺一個的利潤。做軟體,蹲五年,甚至十年,都可能在燒錢,賺不到錢!但一旦成功了,就像微軟一樣,獲利穩定、毛利極高……。這是鴻海集團想要由硬至軟轉型,首先必須克服的經營思惟鴻溝。」

 

鴻海迄今在中國南京設有上千人的軟體研發中心,也在高雄設置軟體研發園區,效益如何?目前並不明朗。

 

不過,從鴻海集團這三年來針對人事結構的大換血,不僅精簡生產線的作業員,集團坐辦公室職員總人數,也從十五萬三千多人降至十四萬三千多人,但對兩岸的軟體、電商人才的招募卻持續擴大中,可看到鴻海企圖轉型的一些決心。

 

跨入服務業的轉型,即郭台銘口中的「從製造的鴻海,變成商貿的鴻海」,也進行了數年之久,然而,過程卻顛簸無比。

 

諾基亞仍燒錢  富可視也失利

 

通路上,不管是早期的賽博數碼、飛虎樂購、鼓勵鴻海員工內部創業成為鴻海產品小經銷商的萬馬奔騰計畫,抑或指派長子郭守正掌兵符的三創數位(光華商場經營)目前皆難成氣候,三創今年上半年甚至出現五八五八萬元台幣虧損。

 

在品牌上,鴻海布局極其迂迴,諾基亞還在起步的燒錢階段,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富可視(Infocus),銷售不如預期。今年透過子公司日本夏普購併的東芝(Toshiba)電腦事業與電腦品牌授權,因東芝筆電一年出貨量大幅萎縮至不到一百萬台,則有待觀察。

 

任職過鴻海集團多年,現為品牌顧問公司Rules Creative總經理戴于千,點出了鴻海從製造跨入通路與品牌的幾個痛點:

 

一、客戶管理變複雜,做製造只要搞定相對較少數的客戶,現在,要搞定層層經銷商與眾多消費者。

 

二、生產難度提高,以前依接單生產,現在得依市場預估,保持彈性,這可能使存貨變高,銷售天數拉長。

 

第三個痛點,是管理更加繁瑣,做製造,內部管理比較複雜,做通路與品牌,對內對外管理都很複雜。

 

最後,則是預期回報難捉摸,單純做代工,投資報酬率預期性高;品牌或通路,實現獲利時間相對不穩定。

 

夏普可望成為鴻海的後盾

 

從代工製造跨入通路與品牌,鴻海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郭台銘苦多於樂,但戴于千看到了一個亮點——夏普。

 

他分析,鴻海入股夏普後(持股四五%),協助將夏普具有優勢的零組件,導入鴻海的代工客戶群中,幫夏普大大開源。對鴻海而言,夏普原有的經銷通路,變成集團產品代銷的管道,而資金的注入,更提升了夏普的品牌力,以及支援後續新產品開發。

 

但最重要的是,鴻海與夏普是兩個獨立個體,如同華碩與和碩、宏碁與緯創。再者,夏普的主力產品是家電,與鴻海主要客戶是散布在電腦與通訊產品,有頗大區隔,客戶也比較沒有置喙餘地。

 

今年上半年,夏普稅後純益達八十八.八億元新台幣,已經是連續第七個季度賺錢。

 

為了轉型,在還沒看到成果之前,鴻海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了使富智康擺脫紅海市場困局,砸錢搞物流、分銷與品牌領域,落得大虧局面。為了讓鴻海由硬至軟,大幅度進行人力資源的精簡與調整。為了殺進通路與品牌,不惜燒掉大筆鈔票,提高管理難度,也冒著得罪客戶的風險。這是鴻海「三率三降」冷冰冰財務報表的背後所不為人知的一場轉型豪賭,未來也勢必是台灣電子代工產業能否脫胎換骨的一個重要指標。

 

郭董

▲點圖放大

 

鴻海

成立:1974年

董事長:郭台銘

資本額:1733億元

市值:1.4 兆元(統計至2018/8/21)

主要業務:電腦系統、通訊設備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製造與銷售

延伸閱讀
富士康鄭州廠動盪,燒出供應鏈危機!蘋果恐加速撤出中國…鴻海下午發「這兩點」說明
富士康鄭州廠動盪,燒出供應鏈危機!蘋果恐加速撤出中國…鴻海下午發「這兩點」說明

2022-12-05

影/鄭州啟動「類封城」,蘋果供應鏈拉警報…富士康數百名員工暴動大致平息,鴻海再發3點聲明
影/鄭州啟動「類封城」,蘋果供應鏈拉警報…富士康數百名員工暴動大致平息,鴻海再發3點聲明

2022-11-24

富士康鄭州員工大出走,鴻海明年不太妙?和碩、立訊做iPhone 15 Pro可能性高「一家獨拿真的很危險」
富士康鄭州員工大出走,鴻海明年不太妙?和碩、立訊做iPhone 15 Pro可能性高「一家獨拿真的很危險」

2022-11-16

從日劇《極度不妥!》反思性平議題:對不合時宜的言行要有「病識感」
從日劇《極度不妥!》反思性平議題:對不合時宜的言行要有「病識感」

2024-03-22

花蓮7.2地震狂搖!高鐵、捷運一度停駛,因地震而無法到班、遲到算曠職嗎?勞工3大權益可爭取
花蓮7.2地震狂搖!高鐵、捷運一度停駛,因地震而無法到班、遲到算曠職嗎?勞工3大權益可爭取

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