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漁電共生秉持「養殖為本 綠能加值」精神 實現「魚幫電 電幫魚」 讓綠電跟環境生態永續共存

漁電共生秉持「養殖為本 綠能加值」精神 實現「魚幫電 電幫魚」  讓綠電跟環境生態永續共存
向陽集團位於嘉義縣義竹鄉的漁電共生室內養殖場

秉持著提升土地利用達多元效益,並且在不影響環境,及扶持養殖產業升級轉型的精神,透過中央的跨部會合作,由農委會盤點無生態疑慮漁塭、經濟部完成環社檢核、內政部完成海管審查及台電佈建饋線。充分表現政府以漁業為本,並兼顧綠能發電的良好典範。目前在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已經公告14,480公頃的漁電共生專區,並且規劃漁電共生4.4GW做為推動目標。

秉持著提升土地利用達多元效益,並且在不影響環境,及扶持養殖產業升級轉型的精神,透過中央的跨部會合作,由農委會盤點無生態疑慮漁塭、經濟部完成環社檢核、內政部完成海管審查及台電佈建饋線。充分表現政府以漁業為本,並兼顧綠能發電的良好典範。目前在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已經公告14,480公頃的漁電共生專區,並且規劃漁電共生4.4GW做為推動目標。

 

漁電共生賦予傳統養殖新風貌 科技營造高品質

 

走進位於嘉義縣義竹鄉向陽集團的漁電共生養殖場,由一片片太陽能板搭建而成的屋頂,阻擋了炙熱的溫度,炎炎夏日的午後也不覺得悶熱,此外,冬天也可以阻擋凜冽的寒風,就像夏天的陽傘、冬天的棉被。

 

「因為搭建太陽能板,夏天可以遮陰,冬天也比戶外暖和,更重要的是,還能幫忙發電」向陽集團董事長陳貴光解釋。其實蓋太陽能板的好處不只調節溫度,遇上暴雨也能有效阻擋過多雨水落入養殖池,避免造成含氧量與酸鹼值降低,影響養殖產量。

 

養殖環境穩定了,再加上導入智慧養殖的多樣自動化設施,如水下攝影機監控、自動循環水養殖、自動水質監控等科技輔助,不但能即時反映養殖狀況,還能透過數據蒐集與分析,持續改善養殖標準,精準有效的提升產量。「我們現在都是用手機在養蝦了」陳貴光笑著說。本著對自家產品品質的驕傲,向陽集團更推出了由漁電共生方式養殖的產品品牌-「和光蝦」,要讓消費者吃的更安心。

 

再來到位於高雄永安區的凱亞養殖場,創辦人鄭志強甫獲得110年產銷履歷達人「水產達人」的殊榮,用的就是這個養殖場養出來的白蝦。顛覆傳統的養殖方式,在這裡不斷持續在改變。為了達到與環境共生共存,並提供消費者優良品質的水產,凱亞堅持著4Care(Care環境、消費者、養殖者、魚兒),並透過產銷履歷的認證,讓消費者能安心享用。

 

鄭志強除了發明養殖池披覆材料,來解決魚塭雜草的困擾外,也導入智慧養殖的方式。不僅監控水質,將水循環再利用,連投料餵食都智慧化,讓魚蝦保持八分飽。「好處是不會汙染水質,給魚蝦相對穩定的環境,減少生病機率,自然不必用藥」。再加上定時去除池底堆積的髒污來維護水質,並將這些排泄物與殘餘餌料加工處理轉變成農業肥料,達到回收再利用的4Care永續目標。

 

除了這些努力,他也在屋頂架設太陽光電來發電。「養殖搭配綠電,可以兼顧Care環境和有發電的收益」鄭志強說。有了架設光電的經驗,以及了解漁電共生「養殖為本 綠能加值」的益處,未來還要在戶外的魚塭,繼續架設地面型的太陽光電系統,並且已經取得新型專利。

 

位於高雄市永安區的凱亞漁電共生養殖場。

 

行政院沈榮津副院長與高雄市林欽榮副市長參訪凱亞養殖場。

 

光電養殖共存共榮 翻轉養殖產業

 

同樣規劃導入智慧養殖的漁電共生型態,也發生在嘉義義竹的漁電共生專區,以及台南北門區,一場改變傳統養殖的變革正準備迎風而起。位於嘉義縣專區內的台泥嘉謙漁電共生案場,總面積共61公頃,發電總容量達43.4MW,可提供13,400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台泥嘉謙在這裡的任務,不是只有興建光電板而已,未來將協助原有的17位養殖漁民,導入AI智慧養殖技術,讓漁民能夠藉由科技設備的輔助,提升養殖環境的穩定與產量的提升。並且優先安排返鄉青農加入,以及透過產學合作,來帶動養殖產業的翻轉升級。

 

位在台南北門的雲豹能源案場,面積則是來到170公頃,完工後發電容量達123MW,平均年發電量1.8億度,提供5萬戶家庭一年所需的用電量,也是Google在亞洲第一個購買綠電的場域。雲豹能源同樣也將會協助養殖業者導入智慧養殖系統,充分運用AI、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自動化養殖專家技術,有效降低漁民管理成本,大幅提升飼養效率和獲利。

 

過去養殖業者只能靠天吃飯,因為有了漁電共生機制,智慧養殖技術得以透過光電的建置順勢導入,提升養殖產業技術,不僅讓養殖產業升級轉型,也帶動光電產業的榮景,達到光電與養殖互利共生。

 

台泥嘉謙位於嘉義縣義竹鄉的漁電共生專區案場。

 

光電助攻 戮力達成能源轉型

 

隨著地球持續暖化氣候遽變及能源短缺,世界各國已經將淨零碳排及能源轉型視為最重要的課題。我國也已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跟上世界的腳步。透過推動能源轉型達成減碳目標,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更可以帶動我國綠能科技及產業躍升。

 

在能源轉型的規劃版圖中,因為太陽光電技術已非常成熟,而且相對容易建置,屬低度開發對環境影響小,已成為世界各國推動主軸之一,並有許多成功建置案例,也是我國能源轉型的核心。

 

太陽光電從推動至今,屋頂型將持續建置,地面型光電因為台灣地小人稠,以土地複合利用為原則,優先推動具有社會共識以及無環境生態爭議的場域。截至今年(111年)7月底,裝置容量已累計8.78GW(百萬瓩)。

 

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以台灣及台南虱目魚設計太陽能板面整體意象,象徵與環境共存共榮。

 

根據農委會水試所的試驗成果指出,室內養殖在導入自動化設施之後,與戶外傳統養殖相比,平均漁獲量約可達4倍以上。可見光電讓養殖再加值,漁電共生真正實現了「漁幫電、電幫漁」的經濟效益。光電業者在魚棚上架太陽能板,發展綠能,不僅要肩負漁民養殖產量,也要負責未來20年太陽能維運,提升土地利用多元效益。

 

農委會位於雲林縣台西鄉的漁電共生試驗場域。

 

漁電共生是當前政府綠能政策最主要的推行重點,為了將土地利用達到多元效益,向陽集團全力支持發展漁電共生,養殖業結合綠能齊頭並進,利用智慧養殖技術,促進養殖產業再升級,為漁民帶來穩定收入,帶動地方繁榮及就業,翻轉傳統漁村經濟,同時達成能源轉型。

 

 

 

 

肌力

增肌勇骨動起來!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家的肌力和關節退化,運動指導員陳舒罄(左1)帶著阿公阿嬤「精準運動,加強訓練他們的二頭肌和核心能力。(攝影/蕭芃凱)

 

創舉》 全台首創銀髮族「精準運動」指導員

 

問她身兼數職,怎麼想到將運動系統化推進C據點內,玩樂中真正強化肌力?

 

魏惠娟說:「推動樂齡學習時,全台跑透透,一七年有一次在宜蘭等車時,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這樣的理念推到我住的地方?」到了二一年,這個想法水到渠成,全台首批二十三位運動指導員「出爐」,被引薦到嘉義長者最多的C據點。

 

原來魏惠娟在接觸長者過程中,常常聽到長輩抱怨膝蓋或是手腳比較無力,根源其實是肌力流失;於是,她結合先生在嘉義大學擔任體育系主任的專業,搭配台灣樂齡體智能研究推廣協會,曾開辦訓練體適能運動指導員十七梯次的經歷,接下精準運動指導員訓練重責,「先以嘉義縣為主,未來全台可用。」

 

魏惠娟說,「訓、用、研一條鞭,每位運動指導員要先上十二周的課程,包括生理學、運動心理等專業內容,最後三百多人報名,僅二十三位脫穎而出,錄取率不到一○%,這是訓練。」用在哪裡呢?在上課前,會先針對社區長輩進行體能測驗,了解問題,才能給他們需要的課程規畫。

 

魏惠娟解釋,接下來,每一次就教一個重點。「這就是『一二三』教學法,一個重點、兩個活動、三個應用。」如陳舒罄在新港鄉訓練長輩的那個早上,一個重點就是練習二頭肌,兩個動作分別是上臂往上拉伸和搖擺,三個應用就是長者回家可多練習開門、每天定點拿物品上下二十次運動,以及其他可持續動到上臂二頭肌部分的動作。

 

魏惠娟

(攝影/蕭芃凱

 

魏惠娟

 

草山樂齡休閒農場

2019年,魏惠娟在中正大學後面宛如世外桃源的香草山樂齡休閒農場,推出樂齡學習與照顧據點。(攝影/蕭芃凱

 

成效》長輩身體年齡年輕四歲  回家還會自主練習

 

她觀察到,很多活動,老師講得很開心,但長輩沒感覺,所以從預防建立概念,人才培力改變、學習改變,長輩的心態也改變了,樂於去參加,而不是混時間。「從社區到人都是要去教育的,不是給錢而已。我做的是教育,不是社會福利。」她語重心長地說。

 

魏惠娟強調,系統化訓練的重要,「對學員(長輩)而言,學習才不會原地打轉;對志工來說,覺得自己有值得付出之處,更能幫助弱者。」

 

培訓精準運動指導員計畫,參與檢測的長者共有七十六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就占了七十五位,實際平均年齡七十七.七歲,經過十二個星期後,測試身體年齡七十三歲,足足年輕了四歲,握力、平衡力和柔軟度也有顯著進步。有進步,就有動力再練習持續,在現場,一位阿嬤就跟我們分享,「一節兩小時唔夠啦!我還自己練!」

 

「真的達到增肌勇骨的目的。」魏惠娟的話,點出關鍵。說穿了,就是讓長者在日常生活中「活動、活動」,不要因為一個跌倒就不動,而陷入惡性循環。

 

目標》 從日常生活中實踐「活得久、活得好」   

 

不過,她也不忘提出建議:「一個班要有一位指導員、一位協助員,幫助注意長輩動作是否正確;指導員也要定期回訓,繼續精準;且認證系統要精準化,更重要的是,社區專案管理精準化,不僅可了解逐年變化,且能成為研究母體。」

 

魏惠娟想得遠,精準運動是外在的「術」,扎根在做的,是從最老縣建立台灣老人體適能的樣貌。

 

目前第二梯次的精準運動指導員訓練已經啟動,準備招募三十一位指導員,屆時將有更多人投入嘉義縣二三八個老人照顧據點,推動「精準運動」。

 

伴隨著音樂,長輩們快樂跳著台版體適能廣場舞,這不就是魏惠娟口中掛念著「活得久、活得好」的最佳實踐嗎?

 

體塑師

延伸閱讀
漁電共生創綠金,地主、漁民、系統商共享成果
漁電共生創綠金,地主、漁民、系統商共享成果

2022-09-13

產官學齊聚 探討漁電共生發展關鍵
產官學齊聚 探討漁電共生發展關鍵

2022-07-21

當「漁電共生」成為能源轉型重要政策,台灣養殖漁業能成功轉型還是暗藏滅魚危機?
當「漁電共生」成為能源轉型重要政策,台灣養殖漁業能成功轉型還是暗藏滅魚危機?

2022-06-30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準備好了嗎? 從農漁電共生談起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準備好了嗎? 從農漁電共生談起

2022-06-30

嘉義屏東因地制宜,太陽光電點石成金   漁電共生變身科技業,綠電加值且創造多元就業機會!
嘉義屏東因地制宜,太陽光電點石成金 漁電共生變身科技業,綠電加值且創造多元就業機會!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