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起,台灣光罩陷入連續虧損,股價一度跌破票面價;
這家成立三十四年的公司,究竟如何從業績谷底,翻轉到去年獲利創高,今年更無畏景氣反轉?
當舊模式改變,引發的反轉力量會有多大?台灣光罩會是一個好例子。
一九八八年成立的台灣光罩,是與台積電同樣系出工研院的公司,去年獲利一舉突破半個股本,改寫新猷;今年儘管半導體景氣放緩,但該公司前三季營收、營業利益,依舊雙雙創歷史同期新高。曾經從二○一五年陷入連三年虧損的它,是怎麼「變身」到目前無畏景氣的體質?
金融海嘯後 競爭力不及對手
台灣光罩的核心產品「光罩」,可說是一塊描繪著晶片電路的「底片」。上個世紀的一九八○年代末,台灣為了發展半導體,先在八七年透過工研院技轉成立台積電,隔年再以同樣方式,成立台灣光罩。
後來,隨著台灣半導體聚落成形,產值與產業地位來到全球之霸,台灣光罩也迎來連續超過二十年獲利的好光景。然而,到了二○○八年金融海嘯,光罩需求轉為供過於求,台灣光罩開始對投資縮手,連帶獲利也逐步衰退。
從那年起到一四年,它的EPS(每股稅後純益),沒有一年超過一元,一五年起更步入連續三年虧損;更糟糕的是,它的競爭力已然跟不上對手,「當時我們只能做到○.一三微米(製程的光罩),但同業都做到二十八奈米。」台灣光罩處長林良桔說。
一六年某日,時任台灣光罩董事長陳碧灣在竹科靜心湖散步,遇到時任波若威董事長,也是公司股東的吳國精,雙方就聊起光罩經營的困境。原本認為台灣光罩體質不差的吳國精,思考一段時間後,在隔年答應扛下公司轉型重任。
當年,雖然台灣光罩仍有資金可以投資設備,但由於不知道客戶在哪裡,導致許多投資始終懸而未決,最後錯失商機。吳國精轉型的第一步——就是確保投資產線後,有客戶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