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智捷電動車n7預購爆棚的背後,不少人士的解讀是「多數消費者其實是衝著鴻海來的!」
也讓法人圈猜測,鴻海下一個電動車開花結果之地,究竟會落在哪裡?
外界曾用「拼圖」的意象剖析鴻海半導體布局,其實,一樣的概念,也可以用來理解這家電子代工霸主,在電動車產業堪稱包山包海、複雜到難以理解的電動車戰略,以及它想成為車界「Tier 0.5」供應商的盤算。
自從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二○二○年十月,宣示集團全力往電動車產業轉型,並訂出二五年市占率拚一成的目標後,它的布局,就如同放射狀展開。
這包括:為新創車廠Fisker代工、發表自主設計的電動車、赴高雄建置電池廠、與歐洲車廠合資智慧座艙公司、收購美國俄亥俄州電動車廠,以及過去十五個月來,陸續與泰國、印尼、沙烏地阿拉伯、印度的在地企業,在當地合資興建組車廠與半導體廠。
眼花撩亂,是許多觀察者、鴻海投資人對於這些布局的第一個感覺。畢竟相對而言,以廣達為首的電子五哥,策略相對單純,各業者就是專攻某種汽車電子元件,譬如中控電腦、電子控制器(ECU)、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再以類零組件廠、模組整合商的角度,為特斯拉、通用汽車等車廠代工出貨。
優勢〉兵分兩路 掌握上下游供應鏈資源
而鴻海,不僅從最下游的整車組裝、中游的模組與零組件,到最上游的半導體,都有與人合作或自己建廠,甚至還發表自己設計的電動車;但目前爭取客戶的進度,仍停留在幾家新創車廠,與其全線展開的氣勢似乎不成正比。
究竟,算盤一向打得最精的鴻海,到底圖的是什麼局?
「組裝,就是鴻海的終極目標,」觀察該集團多年的天風國際證券研究與策略部副總監郭明錤分析,若把一輛電動車粗分為動力能源、汽車電子、車身結構三大領域,會發現鴻海的所有布局(見附表),都能對應到這三塊,譬如投資半導體,是因為那是驅動各種車電裝置背後的關鍵元件,「把這三個領域拼起來,就是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