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IC設計公司通常著重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不過成立於2002年的精拓科技,營收卻有6成來自工業電腦,毛利率更是高達7成,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台灣工業電腦橫掃全球8成市占,裡面為人知曉的企業,多半是研華、樺漢、凌華等下游系統廠。
然而,有一家預計今年底前轉上櫃、6成營收來自工業電腦的公司,卻是一家IC設計業者,它就是總部位於新竹的精拓科技。
精拓設計的晶片用於工業電腦,負責控制主機板的訊號轉換與傳輸,去年稅後淨利近一・二億元,不僅年成長逾一○○%,更創下興櫃以來新高。時序進入今年上半年,儘管電子業進入熊市,但該公司毛利率再攀至七○%,硬是比同業聯陽與新唐,多出近三十個百分點,帶動營收、獲利均創同期高點。
亮眼成績的背後,令人訝異的是,精拓過去曾在4年內營收腰斬,獲利只剩原來的兩成不到。今年成立剛好滿20年的它,究竟如何從谷底再起的?
(攝影/劉咸昌)
主機板需求弱 同業殺紅眼
精拓創辦人陳神寶,過去曾在記憶體大廠華邦電的電腦產品事業中心,擔任協理一職,負責的產品線是主機板上的輸出入控制晶片,而他的大客戶就是主機板龍頭華碩。
2002年時,由於當時華邦電全力衝刺記憶體事業,邏輯IC事業並不被內部重視。然而看好該領域的陳神寶,與三位同事向親友籌資一億元資金,成立精拓,聚焦發展電腦控制晶片的設計。
創業之初,陳神寶堅持不與老東家華邦電搶生意,因此他把客戶開發的準星,瞄準主機板「三哥」、當時沒有固定晶片合作商的微星,花了3年時間,不僅拿下微星的訂單,還打進當年以自主品牌推出主機板的鴻海。
有了大咖客戶加持,精拓2009年的營收,達到6億元的巔峰。不過,從2010年起,全球主機板需求由盛轉衰,同業的新唐、聯陽,削價搶奪微星訂單,產品價格從1美元殺剩不到0.5美元;到了2013年,精拓該年營收僅剩2009年的一半,獲利更蒸發逾8成。
當時的陳神寶大膽決定,全公司近40位工程師,全數轉進2009年營收占比僅5%的市場——工業電腦。
其實,這個拍板定案是經過深思熟慮。陳神寶當時發現,營收僅占5%的工業電腦,所賺來的錢已能維持公司一整年的營運,「但那時也會擔心工業電腦市場不夠大。」精拓副總陳贈文坦言。
工業電腦具有少量多樣特性,因此精拓的產品從正式出貨到大量被使用,時間可能長達6~7年。(攝影/劉咸昌)
從客戶的困擾 找出商機
儘管精拓已向研華、威強電等工業電腦廠交貨,但站在轉型十字路口的它,必須讓客戶買更多的產品、下更多的單。當時,為了打進龍頭廠研華內部更多的事業部門,精拓還特地找了多位研華的前員工,逆向還原該公司的組織架構圖,然後逐一拜訪研華各事業的研發人員,當面詢問晶片需求。
但麻煩事,還在後頭。過去,由於工業電腦產業的市場小,沒有IC設計公司為其開發專用晶片,導致該領域的業者,都採購市面上消費電子所用的晶片。所以,精拓必須逐一詢問客戶使用產品的情境、挖掘特殊需求,再去開發產品。
譬如在過去,主機板上控制外接設備的晶片,只能一次控制2台的外接設備,但偏偏一台工業電腦,往往要一次控制4台設備,導致業者被迫要買兩顆晶片。精拓當年就是聽到這個困擾,開發出能「一打四」的控制晶片,進而向研華、威強電供貨。
又有一次,華碩投資的研揚告訴他們,每次切換介面,都要頻繁地拆裝機殼、更換跳接線,十分麻煩。於是,精拓花了3年時間,開發出一顆用軟體就可以切換、不需打開機殼重新插線的晶片。
一位採購精拓產品的工業電腦客戶觀察,相比於聯陽、新唐重視出貨量大的客戶,精拓很願意配合工業電腦廠,「就連幾顆晶片的需求,他們都會幫忙去問有沒有庫存。」
這個轉型走了9年後,到了2021年,「晶片荒」從消費性電子廠,延燒到工業電腦廠,霎時間,精拓的晶片價格也水漲船高。前五大工業電腦廠紛紛向精拓拉貨,帶動它當年的營收與獲利,創下登錄興櫃10年以來的新高。
走過轉型的精拓,在第一金證券報告中顯示 ,由於電子業處於庫存調整期,壓抑該公司今年下半年成長動能,但整體工業電腦還在成長,加上智慧車新需求浮現,預估精拓2023年將重返正成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