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台灣人在矽谷能有一片天,移民數量與社群資訊是關鍵因素。
如今矽谷台灣人出現明顯斷層,這個現象令人憂心,卻非一時半刻就能扭轉。
日前在矽谷參加私人聚會,主人是一對華人夫妻,有大企業工作經歷與創業出場經驗,最近在募集一個創投基金,約了二、三十位朋友交流。雖因主人背景的關係,來賓九成都是在灣區的中國人,但最讓我感嘆的是,這群四十歲以下甚至三十歲不到的基金股東,不是創業出場過,就是正在經營自己的基金,或者在企業工作但兼職創業或當天使投資人,也有幾位在矽谷頂級創投工作中。
我相信這樣的台灣人在太平洋兩岸不是不存在,但以投資美國新創、參與矽谷生態系的數量來說,台灣中生代人數真的太少,或太偏向某些產業與職業。這是一個危機,量變才能引起質變,上一代台灣人在矽谷能夠在半導體產業與創投業有一片天,移民數量跟社群資訊是很關鍵的因素。
但因時空背景、產業發展,許多台灣中生代精英在亞洲發展,即使有留學經驗,許多也都去了中國再回到台灣。也因為台灣的生活品質與成本相對划算,或因有家業要接,或者已經進入企業內的主管培養梯次,又或是為了孩子與父母,在成家立業娶妻生子之後,除非是獲得企業的工作機會,否則幾乎不可能舉家離開台灣。
所幸分紅費用化及美國科技公司高速成長等因素,讓許多二○一○年之後來美國留學的台灣人留下來,或者直接從台灣過來找工作,但目前灣區台灣人的斷層現象真的很明顯,工程師相較於上下兩代顯得人數不多,做投資或創業的更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