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343期封面故事 〈一顆維他命背後千億競技場〉,戳破我國保健品(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關稅過高的問題,成本恐怕轉嫁到消費者,影響國人健康權,也引起立委質詢關注。
今年初《今周刊》更邀集產、官、學各界召開研討會,討論保健品關稅調整的可能性。
立委高嘉瑜說,上週五(10/13)經濟部長王美花在備詢時已正式承諾,將於5年內逐步調降保健品關稅至20%,這將是自2002年加入WTO以來首次調降。
高嘉瑜說,台灣保健品進口關稅高達離譜的30%,比美國10%、日本1%、韓國12%、中國8%都高,可謂鄰國之最,再對比香菸(27%)、及同樣因高關稅而受人詬病的進口車(17.5%),也都遠遜於保健品。
上述亂象,造成同樣品牌、同樣品項、同樣容量的保健品,在Iherb未完稅價格,竟可與國內市價相差5~8倍!
高嘉瑜說,「經濟部部長王美花有魄力,推動改革改正近20年來的沉痾,雖說20%相比其他國家仍高很多,但至少跨出了第一步。也期待經濟部在如今積極爭取加入CPTPP之際,對於不合理的汽車關稅也能儘快研擬調降期程,讓台灣有更多談判籌碼」!
1343期封面故事 完整報導:
一顆維他命比美國貴3倍!關稅抽30%竟比香菸更高?台灣保健品千億市場背後亂象解析
8月底,疫情趨緩,全球國境漸開,美國舊金山灣里奇蒙市內的沃爾瑪(Walmart),店內的維他命專櫃前,已有不少華人以中文小聲地細心比價;一位女性消費者拿起一瓶善存女性綜合維他命,標價18.48美元,換算每顆維他命大約新台幣2.8元。
同一時間,回到台北市的藥妝店裡,同一款維他命換算下來,每顆要價台幣大約6.9元,是美國沃爾瑪架上的2.5倍。
同樣的,美國另一大維他命品牌萊萃美(Nature Made)500毫克的鈣片,在美國架上每顆只賣新台幣3.6元,但飛越太平洋來到台灣本土電商,就變成4.6元,是美國的1.3倍。
大約1.5倍到3倍不等的價差,幾乎存在國內販售的許多保健品上,台灣人似乎也逐漸習慣了這種「台灣比美國貴2、3倍」的現況,因此在疫情前只要出國,到藥妝店採買維他命,幾乎是許多人的「必走行程」。
但疫情打亂了國人的出國計畫,「在病毒威脅下,國人對強化免疫功能的保健品需求大幅提高,因此這3年來,台灣保健品線上加線下的通路,幾乎都有二位數以上成長率。」對國內零售通路研究甚深的台灣尼爾森愛科負責人洪恒隆說。
國內保健品市場究竟有多大?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透過產業鏈的資料研究,估算2021年台灣的保健品市場規模為1608億元,等於平均每個人每年花費將近7千元在保健品上,如果能彌平台灣、美國之間的價差,國人是不是可以用2千多元的價格,得到一樣的保健功能?
首先來看看造成價差背後可能形成的原因,究其根源,高達30%的關稅肯定是原因之一。
相關新聞:
進口保健品關稅30%過高?學者:關稅重要佔比漸低,有調降空間
網購回台逾2千元就課稅合理?買罐維他命就超過!14國低價免稅額「台灣真的太低」關務署回應了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的關稅規定,「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項目的關稅稅率是30%。對身體健康有所危害的香菸,關稅只有27%,再看過往常被認定因為高關稅,招致進口價格太高的汽車,關稅也不過17.5%。
財政部說,若要調降關稅稅率,需要撰寫「國庫稅損(收)評估報告」,通常檢核該商品的主管機關會考慮兩項影響,一是「高關稅能否促進(保護)國內產業發展」,另一是「調降後是否將價差回饋給消費者」。
財政部舉例,2011年時嬰兒奶粉的關稅原本是5%,也是在消費者反映過高的情況下調降為2.5%,但最後進口商以「一罐嬰兒奶粉只有300多元,調降2.5%大約7、8元,消費者無感」為由,沒有降價。換言之,即使調降關稅,也未必能夠讓國內進口的保健品因此降價。
然而,當價差如此之大,消費者自然馬上轉戰到代購業者的身上,蝦皮上的賣家如此之多,就是最好的證明。財政部當然察覺這個國庫破口的「渠道」,並且著手極力防堵;因此從去年開始,許多跨海銷售的進口保健品品牌都驚覺,財政部查緝網購貨品的力道變嚴格了。
例如美國一家知名的保健品電商平台「iHerb」,就因為許多消費者抱怨貨品被卡在海關過久,甚至被要求補稅等,最後宣布退出台灣市場,不再接受郵寄到台灣的訂單。
「在網路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彈性變大,想要藉由關稅來維持國庫稅收的難度愈來愈高。」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換句話說,當關稅高、價格高,消費者自然就會立刻尋求代購等其他管道,而國庫因此少收的稅收,難以估計。
其實保健品的平均價格大約都在1千元以上,甚至不乏一瓶3、5千元的高單價商品,關稅一調降可能差到數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消費者肯定會「很有感」。此外,如今行政院設有「物價聯合查緝小組」,若保健品的關稅調降,進口商有沒有據實反映在價格上,答案應該會很清楚。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