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9、58……、3、2、點火,放飛!」大夥兒屏氣凝神,目光緊盯著衝上天空的HTTP-3A混合式火箭。時間是今年7月10日凌晨6點12分,神經緊繃的團隊,是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的成員們。
火箭發射後,真正的試射任務才正要開始。隨著火箭升空,陽明交大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魏世昕暫且壓住興奮情緒,他必須一一檢視各項功能是否如期運作:火箭引擎成功啟動、飛行導航控制系統發揮作用等。直到火箭降落傘打開順利落海,這才鬆一口氣,回頭慢慢品嘗成功發射的雀躍尾韻。
「任何看似瘋狂的事情背後,一定有貢獻世界的價值。」年僅34歲的魏世昕這樣說道。他是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火箭團隊副主任,接棒「火箭阿伯吳宗信」的太空夢。
《太空發展法》今年上路後,HTTP-3A第二節火箭試射是「旭海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的首次任務,雖然試射高度未達預期10公里,而是在3公里就停住,但團隊解釋,這次試射重點是確認功能,所以仍宣告試射成功。ARRC預計今年年底將組裝兩節完整火箭試射,高度目標是100公里卡門線。
儘管這次飛行時間看起來只有短短2分鐘,但ARRC已經準備長達10年的時間,這段期間陸續培育出不少本土太空學術人才。其中,魏世昕就是ARRC出身的首位新任助理教授,從他身上,不但看到台灣學術界新一代太空學者接棒,更展現台灣火箭研究的推進足跡。
早在就讀交大機械系三年級時,魏世昕就加入「火箭阿伯」吳宗信的火箭實作課程,「就此開啟了長達14年的不歸路。」
對魏世昕來說,「不歸路」這三個字沒有任何負面用意,反而帶有濃濃正能量,這是一條只會繼續往前衝,不會後悔、不會回頭的火箭之路。
在台灣從無到有造火箭的過程,缺少許多現成零件,也很難提出需求請廠商製作。魏世昕說,起初可以搜尋的資訊也很少,都要自己不斷摸索,像是其中一個火箭分節零件,就是他們自己想辦法設計、實驗,親手製作出來的。
魏世昕回憶起前年HTTP-3A火箭懸浮飛行測試時,瘋狂左右晃動後失控解體,儘管團隊心知肚明,科學就是不斷從失敗中累積經驗,但是看到落在地上支離破碎的殘片,還是相當不捨,難掩失望。
只不過,這樣的失望其實也是10年來的「日常」。魏世昕細數:「火箭發射後不受控制、固態推進系統爆炸、火箭沒分節、降落傘沒開墜毀……,算一算,一路走來累積失敗了20枚以上火箭。」他分享,每遇挫折,只能告訴自己收拾好心情,「再拚一次。」
終於等到了今年原訂5月3日要執行試射任務,沒想到天公不作美,因風雨緣故喊停;延到7月9日後,原訂上午6點就要發射,一早卻發現氮氣分離接頭發生問題只能臨時取消,魏世昕和團隊沒時間喪氣,花了一整天緊急修復,熬夜準備發射程序,歷經一番波折,7月10日終於成功發射。
魏世昕說,做火箭的初衷,就是想看到自己製作的火箭順利發射升空,7月10日當天,看著火箭成功發射的景象、聽著火箭升空的聲音,那種感動難以言喻。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