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看似瘋狂的事情背後,一定有貢獻世界的價值。」年僅34歲的魏世昕這樣說道。
他是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火箭團隊副主任,接棒「火箭阿伯吳宗信」的太空夢。
ARRC團隊陸續培育出本土太空人才,副主任魏世昕(左)和發射副指揮官陳佐任(右)接棒成為做火箭的人。(攝影/劉咸昌)
ARRC》十年射壞20枚火箭 熱血是一條「不歸路」
撰文‧簡惠茹
「60、59、58……、3、2、點火,放飛!」大夥兒屏氣凝神,目光緊盯著衝上天空的HTTP-3A混合式火箭。時間是今年7月10日凌晨6點12分,神經緊繃的團隊,是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的成員們。
火箭發射後,真正的試射任務才正要開始。隨著火箭升空,陽明交大機械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魏世昕暫且壓住興奮情緒,他必須一一檢視各項功能是否如期運作:火箭引擎成功啟動、飛行導航控制系統發揮作用等。直到火箭降落傘打開順利落海,這才鬆一口氣,回頭慢慢品嘗成功發射的雀躍尾韻。
《太空發展法》今年上路後,HTTP-3A第二節火箭試射是「旭海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的首次任務,雖然試射高度未達預期10公里,而是在3公里就停住,但團隊解釋,這次試射重點是確認功能,所以仍宣告試射成功。ARRC預計今年年底將組裝兩節完整火箭試射,高度目標是一百公里卡門線。
從HTTP-3A身上,讓外界窺見台灣進入太空產業的機會。這是全球第一枚可導控的混合式火箭,目前可導控入軌的火箭以液態火箭、以及液態火箭搭配固態火箭為主,混合式則是將固態和液態燃料混合燃燒作為推進動力,相較液態火箭成本低,也比固態火箭安全。
儘管這次飛行時間看起來只有短短兩分鐘,但ARRC已經準備長達10年的時間,這段期間陸續培育出不少本土太空學術人才。其中,34歲的魏世昕就是ARRC出身的首位新任助理教授,從他身上,不但看到台灣學術界新一代太空學者接棒,更展現台灣火箭研究的推進足跡。
早在就讀交大機械系三年級時,魏世昕就加入「火箭阿伯」吳宗信的火箭實作課程,「就此開啟了長達十四年的不歸路。」他瞇起眼睛笑談自己的熱血火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