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啟動第三階段,開發商參與盛況空前,代表風電發展可以不用仰賴政府躉購,進入自由競價時代,也終於出現本土開發商,國產化大有推進。
不久的將來,台灣西部沿海將遍布風機,最後會由哪六個案場中選?結果將在九月底揭曉!
「經專業判斷,專案小組認定本案建議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七月八日,苗栗離岸風力發電計畫(海碩)通過環評初審,這已是這次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第八個通過環評初審的風場。
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可說是史無前例,熱鬧非凡。經濟部去年一舉把風場規模從原本規畫的十GW(百萬瓩),拉升到十五GW,連帶使投資總額從第二階段的一兆元擴增至兩兆元;國產化的要求也大幅提高,台灣廠商的角色有機會從下游零組件的供應商,躍升為生態鏈最頂端的風場開發商。更重要的是,這次,企業綠電需求孔急,買家幾乎「捧著錢上門」,台灣風電產業第一次有機會達到「政府零出資」的「轉大人」目標。
申請備查容量衝26倍
綠色金融需求上看兆元
「第三階段真的非常熱啊!」台灣風能協會理事長兼環評委員簡連貴解釋,第三階段規畫時間為二○二六到三五年,首先開放第一期二六到二七年、共一.五GW裝置容量的選商,預計選出六個風場進行開發。經濟部統計,截至七月二十五日已有三十九個案場提出備查申請、裝置容量高達四○GW,全球風電的一級玩家都躍躍欲試,「你就知道競爭有多激烈!」他笑著說。
已送進環評審查的開發商有參加第二階開發的上緯新能源、北陸能源、達德能源及沃旭能源,還首次出現台灣本土開發商台亞風能等共七家。
有鑑於之前發生風場取得開發申請,卻因涉及飛航安全導致無法建設的問題,經濟部特別修訂規則,第三階段開發案必須先經過國防部、漁業署等八大部會聯合審查,並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初審,方可取得選商資格,而環評也就成為前哨戰。
「行程全部都塞滿了!」環評委員李育明指著手機行事曆上密密麻麻的會議,就算是新冠疫情高峰的五、六月,他仍排程滿檔,因為所有參與第三階段的開發案皆須在八月底前做出環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