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到以併購驅動成長的藥業公司,在台灣除了早有經驗的晟德集團,另一個就是近年快速崛起的保瑞藥業。
創立公司的董事長盛保熙,是靠什麼樣的特質逐步推動保瑞擴大發展?
家從台灣起家的藥商,如何取得美國、日本、荷蘭等國際藥廠的認可,跨域站穩代工生產領域?這是二○○七年成立的保瑞藥業(簡稱保瑞),用十年時間、六次併購計畫做出的成果,如今手握全球前十大藥廠葛蘭素史克(簡稱GSK)、日本前四大藥廠衛采等客戶,成為台灣指標性的藥品代工大廠。
靠著併購驅動成長,從一三年保瑞營收表現不到一億元,去年已經逼近五十億元,今年更宣布兩項收購計畫,讓股價一飛沖天,從五月初的一五○.五元,到六月底衝上二六六元,兩個月股價飆漲七六%。
一場代理權被收回危機
博得日廠信任 打下併購基礎
在生技領域持續開疆闢土,然而,對董事長盛保熙來說,保瑞的發展並非依循傳統的生技發展模式。三歲就到美國生活、過去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經濟學學士,盛保熙在創立保瑞之前,既不懂新藥研發,也不懂藥品製造,他熟悉的,是過去父親、台北市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第一屆理事長盛維恩,所建立的經銷代理事業。
父親經銷事業的耳濡目染,讓盛保熙早早開始了不同領域的創業路。創立保瑞之前,他拿過美國保養品牌契爾氏(Kiehl's)的台灣代理權,也曾創立麻吉娛樂經紀,栽培李玖哲等藝人。一九九四年,因為父親的離世,盛保熙選擇回到台灣、接手父親創立的和安行。「那時候我們就在評估,和安行已經做到(經銷)領域的前五名,怎麼創造更大的價值。」盛保熙說道。
可是,要在既有的團隊架構上做出新發展,難度不小。「你不能對團隊說:對不起,我們現階段不能賺錢。」盛保熙說的,是以業務為主的團隊,對於把獎金留做研發投資的作法,不易接受。抱著想要在藥業做出一番成果的念頭,盛保熙決定在○七年另行創立保瑞,要走一個以併購加速成長的發展路。
只不過,對盛保熙來說,這條路也是經過一番摸索。與盛保熙一起攜手創業、過去擔任和安行開發部經理的保瑞副總經理陳世民回憶,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能有自己的產品,保瑞在早期也曾嘗試做學名藥,從臨床試驗、生產原料、尋找代工廠商等,都得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