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此一說,每當台股盤勢不明或指數走跌之際,生技股往往就是各方資金暫時停駐之處,因此股價總能相對有撐;但即使如此,當同事實際算出類股市值一年來的變化之後,生技股這回逆勢走強的程度,仍然令人驚訝。
7月,本刊例行製作「生技股一百大」專題,與去年6月底相比,大盤跌了16%,生技股總市值卻向上增加了7%,以近1.4兆元改寫新高,市場對於生技產業,似乎比我們原本想像的更有信心。
進一步看,又是一個驚歎號,過往曾讓不少投資人受傷慘重的新藥類股,竟是這回領軍生技股攀上高峰的第一主角,算到6月底,生技股市值有接近半數來自於新藥股的貢獻。是投資人淡忘了過往的慘痛經驗?還是如今的新藥業者已經找到了築夢踏實的新路線?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透過大量採訪,試著拆解生技股再創高峰背後的虛與實。採訪重點之一,當然得放在今年以來股價飆漲、市值登上今年生技股百大榜首的藥華醫藥,對於話題新藥「百斯瑞明」,公司創辦人、董事長都親自對我們說分明。
另一位要角,則是剛剛以6月營收年增、月增雙破百倍而驚豔市場的合一生技,創辦人路孔明也現身說法。
除了談前景,兩位焦點人物不約而同地強調新藥「選題」的重要。而我們也將國內業者歷年開發新藥的經驗進行比較,對比於進攻大市場、競爭者眾的藥品,鎖定「利基型新藥」的成功機率,確實較高。
當然,新藥終究是高風險的產業領域,報導中,受訪專家也對未來各業者仍待密切觀察的風險有所提點。面對生技股,你隨時都可能看見驚歎號,但也該永遠保留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