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細胞治療市場今年可望通過新法規,加速發展。然在此之前,長聖國際生技在有限的市場裡,已經拚出虧轉盈的成績。醫師出身的長聖董座劉銖淇,是如何找出致勝優勢?
台灣今年有望通過、屆時將點燃國內細胞治療市場的「再生醫療三法」,已從去年以來,引發資本市場熱議。其中,成立六年的長聖國際生技,是國內細胞治療產業的龍頭廠,不僅合作醫院數量、收治病患人數,均高居業界第一,去年該公司更轉虧為盈,EPS(每股稅後純益)達六元,相較同業的三顧、基亞,則都還在虧損中。
- 再生醫療三法:衛福部經研議《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統稱「再生醫療三法」,讓細胞治療走向異體化、自動化與量產化。
事實上,細胞治療這個不同於藥物的治療方式,是提取患者骨髓、臍帶、血液的細胞,特殊處理後用於治療癌症等重大疾病。
而一家細胞治療的公司能否脫穎而出,取決其是否有數量足夠多的合作醫院。對於這個機會的掌握關鍵,醫師出身的長聖創辦人兼董事長劉銖淇,再清楚不過。
遇貴人相助扎穩發展基礎
時間回到二○一六年,時任新亞東婦產科醫院院長的劉銖淇,決定創業,成立一家細胞治療的新創公司。「那時候他告訴我,細胞治療會從再生醫療,走進癌症的免疫治療。」長聖總經理黃文良回憶,劉銖淇早在二○○○年,就投入細胞治療領域的研究,隨著基因編輯、免疫制劑等技術問世,他認為細胞治療已逐漸存在更勝藥物的潛力。
不過當年,由於受到宇昌案、浩鼎案的衝擊,國內生技投資降至冰點,劉銖淇的創業夢能得以實現,是靠著兩位貴人的相助,一位是中國醫藥大學(簡稱中醫大)董事長蔡長海,另一位則是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
恰巧在當時,蔡長海也正思考著台灣生技業,應該要有類似史丹佛大學的校內新創模式。「(對學校與新創公司)這是雙贏的局面,他(蔡長海)很樂意做橋樑。」劉銖淇說,蔡長海協助長聖與中醫大進行合作,林榮錦在人脈和研發上提供幫忙,這雙雙成為公司發展的基礎。
只是,有了資金和資源,最關鍵的技術還是得由自己來。為了布局細胞治療領域,劉銖淇確定投資人後,立即開始尋找適合的細胞製造技術授權。當下,中醫大的一項細胞製造技術,成為劉銖淇關注的重點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