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即將興櫃轉上市的晉弘科技,成立十二年來陸續打進全球多家醫材大廠供應鏈。
董事長鄭竹明如何從機會中找到優勢,成為醫材領域的台灣黑馬?
一群科技業出身的醫療門外漢,是怎麼做到拿下美國市場八成市占率,產品還打進空軍一號?
這家公司,是二○一○年成立的晉弘科技,它之所以能有這個成績,靠的是一個叫手持式五官鏡的產品,那是一台可以拿在手上、且能適配不同鏡頭的設備,讓醫師診斷眼、耳、鼻、喉、皮膚的疾病。
打破傳統的五官鏡,必須設置在桌上、且無法攜帶的限制,讓晉弘在營運第四年就損益兩平,更是一二年成立的「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第二家投資、首家成功出場的新創。
醫師扛設備出診 他找到痛點
去年,晉弘營收來到四.八億元的歷史新高,並且即將在今年六月上市。然而,該公司的創辦人鄭竹明,卻是科技業出身,創始團隊也多數是科技人,究竟這群醫療業的門外漢,是如何在傳統大廠盤據的醫療市場殺出血路?
鄭竹明創業的起點,是他還在光學模組廠揚明光擔任資深處長時,認識了台北榮總醫師,「他們常去眷村幫老榮民診斷,要扛很多設備、又要點散瞳劑。」鄭竹明回憶,當時醫師提出手持設備檢測的期待,種下他開發新品的念頭。
後來他把這個想法帶回公司,但,一○年光學業的熱門市場是手機,導致公司內部幾乎沒有人支持他的想法,「那時我三十七歲,(所以後來)找了團隊,我們自己也有一些儲蓄,」於是,他毅然離開揚明光,在當年八月成立晉弘。
只不過,公司成立才兩個月,鄭竹明就發現醫療產業的難。晉弘科技影像感測事業部副總經理許志祿回憶,初期公司鎖定的產品是眼底鏡,但因為這個產品屬於風險高、認證長的二類醫材,光是取得主管機關核准,就得花上六到九個月,在有限的創業資金之下,等同與時間賽跑。
一一年,當多數人迎接新年時,晉弘的現金水位逐漸見底,在公司面臨存亡之際,鄭竹明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即刻改做認證時間較短的耳鏡與皮膚鏡,第二,要用當時罕有、「可更換鏡頭」的設計,去開發這兩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