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於缺貨潮、宅經濟,這兩年台灣半導體業的業績成長顯著,而其中更有不少公司因為中國的「去美化」政策,營收與獲利屢創新高。
近年在美中對峙下,中國業者開始積極導入非美國業者之晶片,帶動台灣半導體「去美化」概念股崛起。
當中,以電源管理IC大廠矽力-KY最為耀眼,該公司股價去年一舉超越大立光,成為台股新股王。但事實上,綜觀台股,除了本質實為陸企的矽力之外,其實還有其他「台皮台骨」的台灣IC設計廠,被不少投資人所留意。
隸屬華碩集團、與矽力同樣是電源管理IC設計業者的力智電子,堪稱是今年台灣半導體類股裡,最受市場關注的一檔個股。該公司不僅在年初掛牌前,吸引了超過50萬名股民申購、凍結約3千億元的資金,刷新台股紀錄;甚至,股票正式掛牌一周後,股價更一度衝破千元大關。
然而,如果把時間倒轉回力智成立之初,它其實並不被半導體業界看好。
「力智裡面不少人是從前東家(立錡)出來的,還做同樣的電源管理IC產品線,又面臨前東家訴訟,當初我們都覺得怎麼可能做得贏?」 一名類比IC業者透露。
原來,力智是由原本在立錡任職的張天健於2005年成立,當初就是鎖定電源管理IC為主要產品,然而,時序走到2007年,立錡認為力智侵犯其專利,因此對後者在美國、台灣兩地發起侵權訴訟。
力智總經理黃學偉(左)表示,力智與晶圓代工廠合作密切,因此能取得足夠產能,也開發出不輸歐美IDM大廠的產品,才能解決客戶痛點。(攝影/唐紹航)
訴訟落幕後拚虧轉盈
搶進顯卡、伺服器供應鏈
當時,許多力智的客戶怕被訴訟波及,一度不敢向其採購,「當時公司基本上都在花時間打官司,(使得)業務拓展受到不少限制。」一名力智資深員工說。
不過這個狀況,在2012年出現了轉機。
原本持股力智約5%股權的華碩,決定參與原以力晶作為大股東的力智增資,讓力智一舉成為華碩持股逾5成、必須計算在其合併財報的子公司。這時候,這場「尾大不掉」的官司,變成了華碩未來獲利的變數,原本就是立錡、力智雙方客戶的華碩,決定出面當「和事佬」讓官司落幕。
「兩家公司都是我們的供應商,也都是滿不錯的公司,如果把資源都花在訴訟,對產業也不是很好。」現任力智董事長、同時也是華碩共同執行長的許先越回憶。在華碩的積極協調下,4年後,這場官司終於落幕,力智的財務數字因此在2016年轉虧為盈。
就在同一時間,當初力智由於主力產品無法出貨,因此「被迫」多角化而發展的另一產品、用於控制電源開關的MOSFET(功率金氧半場效電晶體),開始成為掙脫官司的力智大拚翻身的關鍵。
「後來,力智開始把自己的MOSFET以及驅動IC整合在一起,並且成功吃到了這塊商機。」一名半導體業界人士表示。
這名業界人士所指的,正是將這兩種晶片整合在一起、近年力智主打的產品SPS模組(Smart Power Stage,智慧功率模組),過去3年來,NVIDIA(輝達)將力智納入其高階晶片的公版裡。
攤開力智上市前的公開說明書,更能感受智慧功率模組對該公司近年業績及打開中國市場的助益,「受惠於中國科技供應鏈去美化效應,力智SPS成功取得中國網通客戶認證並採用。」
一名法人直言,「基本上力智的SPS,吃的就是中國半導體自主化市場!」同時,綜觀台、中、韓等國亞洲IC設計業,目前就只有力智一家公司,能提供同時整合兩種晶片的智慧功率模組。
產品高單價、高毛利
帶動營收,挑戰中國市占
不過,力智又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發展出整合這兩種晶片的能力?甚至讓中國客戶搶著買單?這就與全球最大繪圖晶片業者輝達有關了。
當年剛脫離訴訟的力智,為挽救過去失去的業績,開始比同業更積極響應由輝達發起、訴求開放電源IC架構的計畫,使它在同年打入輝達供應鏈,成為後者超過6成的晶片組,所指定使用的電源管理IC。
進入了輝達的供應鏈後,力智在輝達的期盼下,開始整合驅動IC與MOSFET,它的智慧功率模組便由此而生,這個突破,更打破該項產品原本被歐美IDM(垂直整合生產)半導體廠業者獨占的狀況。
近3年,在中國廠商熱切進行去美化的背景下,力智由於是亞洲唯一能提供智慧功率模組的業者,使得該公司在2020年,正式拿下中國伺服器業者訂單。
永豐投顧推估,力智去年在中國伺服器的市占率約為5%,今年有望挑戰8%。此外,由於伺服器使用的零組件具備高單價、高毛利「雙高」的特性,帶動該公司毛利率從2017年的不到3成,一路到2021年正式突破4成。
「其實要感謝大環境,要不是疫情讓歐美大廠缺貨,這些伺服器、資料中心的系統公司也不會輕易換IC(供應商)。」力智總經理黃學偉不諱言地說,「現在,更換IC(供應商)甚至已經成為他們(指陸廠)的KPI!」
「過去傳統歐美大廠愈獨占的IC領域,裡面的台廠會率先受惠!」一名半導體分析師觀察,儘管中國在一些低階IC(如CIS、MCU)逐步擁有自製能力,但在中高階IC方面,如果不想購買美國貨,還是得仰賴歐洲、台灣、日本廠商的產品。
另外一個常被法人點名的去美化概念股,就是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公司世芯-KY。
世芯是關建英、沈翔霖在2003年合夥創立,早年曾幫日本數位相機公司操刀影像晶片的後段設計,一度被台積電旗下創投、美國網通大廠思科(Cisco)、日本軟銀(SoftBank)捧著現金投資。
世芯管理階層在日前法說會上樂觀預估,今年營收目標成長3成。(圖/攝影組)
受惠華為遭美封殺
深耕中國市場拿下訂單
2016年時,世芯產品還是以電視、利基市場以及通訊網路等消費電子產品為主,不過當時的它,開始承接許多同業不願投入的中國訂單,如超級電腦、中央處理器(CPU),由於訂單通常量不大又難做,因此對世芯來說,不啻是一段辛苦歲月,甚至遭逢客戶倒閉,導致2016年營運虧損。
然而,自從2019年華為被美國掐斷了晶片的供應後,自主設計晶片這件事,成為中國科技業的熱潮,但許多公司苦於沒有完整團隊,這時候,能幫助客戶做先進製程開發、甚至向晶圓代工廠投片的世芯,開始擴大在中國的市場。
一名法人分析,市場上主攻先進製程的ASIC公司本來就相當稀缺,而世芯在中國市場耕耘已久,在客戶「口耳相傳」下,開始迎來大量的「陸客」上門。
2021年,中國市場對世芯的營收占比,累計已超過70%,反觀中美貿易戰前的2016年,這個數字僅23%,來自「陸客」的訂單不斷攀升,更讓該公司的營收、獲利在過去兩年內翻了一倍之多。
不過去美化概念股,除了高成長,也帶來一定的風險。像世芯的前兩大中國客戶飛騰、國科微,就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造成世芯無法出貨,而力智的伺服器客戶,亦有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先例。
而近幾年趁著機會,成功跨入中國市場的台商,未來,是否也能將經驗複製到歐美市場,將是一大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