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慧醫療產業成長大爆發,未來三年每年產值年增率都逾五成。
台廠要在近十三兆元商機中淘金,認證、找出商業模式和挺進國際的實力,缺一不可。
全球智慧醫療產業成長大爆發,未來三年每年產值年增率都逾五成。
台廠要在近十三兆元商機中淘金,認證、找出商業模式和挺進國際的實力,缺一不可。
全球瘋AI精準醫療!《市場觀察》(MarketWatch)等國際媒體預估,全球AI精準醫療市場正迎來爆發成長,未來三年產值年增率都將逾五成,二○二五年產值更將來到四五八八億美元(約十二.七兆元新台幣)。
健康趨勢和商機所在,讓國際相關新創紛獲資金追捧,「疫情也讓投資金額暴漲,去年上半年獲投金額一八六億美元,已超過前年全年整年數字。」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觀察,全球醫療新創持續透過併購、首次公開發行一家家躥起,台灣如中國醫藥大學衍生新創公司長佳智能,二一年九月每股三十七元掛牌興櫃,至今股價一二四元,表現很亮眼。
不僅如此,近年來至少有逾十家醫療新創獲投金額破億元,這些新創的主力產品多數都和人工智慧有關,股東也不乏科技大廠,顯示台灣同樣不落人後。「台灣發展智慧醫療勢在必行,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這股風起雲湧之勢,看在馬偕紀念醫院前副院長、台灣健康智能醫療科技發展學會理事長張文瀚眼中,正是同時擁有醫療水準和科技業複合優勢的台灣絕佳機會。
難關1:取得智慧醫材認證
走出醫院 正式商業化
只不過,台灣AI醫療的發展現況,真如外界描繪的如此樂觀嗎?智慧醫材知名新創雲象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葉肇元不諱言,「做智慧醫療,跟從智慧醫療得到商業利益,中間有一個非常大的gap(落差)。」
先要取得智慧醫材認證,是第一個關鍵挑戰。
儘管食藥署為鼓勵產業發展放寬法規限制,只要符合軟體在院內使用(不走出該醫院)、沒經濟行為(不向病患收費)、自己負責三個條件下,可以研究計畫方式直接在院內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