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近一年缺貨已成為常態,但近期外資陸續降評二線晶圓代工廠後,是否代表供不應求的態勢即將出現反轉?
儘管許多半導體產業大老看好二○二二年景氣,但今年開春第三天,由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分析師林莉鈞撰寫、長達五十三頁的一份報告,開宗明義就定調二三年半導體短缺將紓解、競爭加劇,接著一口氣降評聯電、世界先進、華虹等二線晶圓代工廠,也只給予力積電「中立」投資評等。
無獨有偶,一個月前摩根大通分析師哈戈谷(Gokul Hariharan)也出具二十多頁的報告,同樣下調了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的投資評等。兩份外資報告不約而同指出,最快下半年到明年,半導體可能出現供需反轉,猶如替今年欣欣向榮的半導體景氣,增添一道裂痕。
從二一年開始,經歷封城、火災、暴風雪、甚至海運塞港等天災人禍後,全球缺「芯」議題已邁入第二年,中間更出現因為缺了價格僅幾毛錢的小IC,導致汽車、筆電無法出貨的狀況。在短期缺貨無解,甚至晶圓代工產能可能在下半年才會逐漸開出的背景下,外資的預警,究竟是杞人憂天,或真有所本?
若從供應鏈下游業者的真實感受尋找答案,可以發現,相較於去年第四季,部分晶片產品的供應急缺狀況,如今確實已有趨向和緩的跡象。
半年交貨期 恢復成兩個月
首先表態的是某國內半導體通路業者,他指出,由於去年第四季包括Chromebook、電視的需求開始趨緩,使得部分缺料在今年第一季得到紓解。類似的說法,台系面板廠業者也口徑一致表示,從去年第四季開始,缺料狀況已經沒有如原本預期地緊張,「驅動IC的交期已經回歸正常,以前是跟他們要一百、給五十,或者要兩百、給五十,現在則是要多少給多少。」
就連去年一顆難求的通用MCU(微控制器),據供應鏈透露,也從原本長達半年的交貨期,恢復成兩個月就可以交貨。對此,騰旭投資投資長程正樺提出觀察,雖然現在大家還是喊缺貨,「但其實有些IC只要加價,就可以在水貨市場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