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搞不清楚他是笨還是聰明!有時候會賣弄一般人不知道的常識,有時則答非所問。」石川太太這麼說。
說話的時間是2015年10月,當時,軟銀與鴻海合作的家用機器人Pepper剛剛問世,引爆人工智慧的討論熱度;我們飛到日本尋找實際使用者,石川太太給了我們與AI相伴兩個月的「使用心得」:很可愛,但還不夠聰明。當時的Pepper能耐有限,最多只能辨識10張臉。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搜尋人工智慧在台灣醫療現場的最新應用;雖說家用機器人的「人工腦容量」本來就不該和醫療級AI相比,但翻翻6年多前的報導紀錄,對比當下,還是忍不住對科技進化、AI升級的速度感到驚豔。
先看數量。負責的同事經過初期研究之後,一次列出多達30餘位的採訪清單,他說,AI醫療的落地應用,確實已經遍地開花。在本次報導中,我們走訪5大醫學中心,盤點全台18家醫院,處處皆有正式登場的AI醫療服務,而科技業大廠、新創業者的相關布局,同樣也是精采紛呈。
再看能耐。更快、更早,是AI入魂的最強醫療貢獻,例如林口長庚用了6百萬張心電圖給AI當課本,據其表示,已能準確預測對方未來發生猝死風險的機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疑遭細菌感染,但抽血培養、確認細菌菌種的時間往往長達36天,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利用AI分析,在1小時內、以85%準確率預測感染菌種。
凡此種種,AI確實已在你我習慣的醫療現場神助攻,不只超展開,而且超有感。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曾說,智慧醫療有機會成為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雖然挑戰仍多,但值得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