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晶圓代工產業持續發展,測試介面技術的需求也在同步提升,這讓台灣測試龍頭中華精測的重要性水漲船高。
創辦人黃水可在每個階段的積累,是如何一步步驅動這家公司成長前進?
一個嘉義農村出身、一度立志做工的人,是怎麼放下公務員鐵飯碗,最後創辦一家股價曾逾千元、在探針卡市場做到全球前三大的公司?
近來,測試介面大廠中華精測(以下簡稱精測)寫下新篇章。十月,它的營收達到四.四億元,創歷史新高;十一月,接著寫下單月營收歷史次高。有法人樂觀預期,今年的精測,有望以連三月營收破四億元之勢,刷新全年營收紀錄。
精測,這家創立十六年、總部設在平鎮工業區的測試大廠,以往最為人稱道的故事,就是七個出身中華電信的前公務員,憑著測試晶片用的自製電路板,接連拿下國際通訊晶片大廠、手機品牌龍頭客戶的訂單,股價更一度破千元。然而,這背後有一個關鍵推手,他,就是精測總經理、也是該公司聯合創辦人的黃水可。
雖然,精測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半導體公司,但黃水可的背景,卻是技職體系,而且,精測能夠成功,與他過去農作的歷練,有著極大關係。
童年務農 教懂他何謂效率
時間回到四十多年前。嘉義朴子的農家,廣泛種植外銷價值高的蘆筍,在黃水可的學生時期,就是靠著家裡種的蘆筍,才勉強湊齊學費讀書。
由於家裡難以負擔請人務農的費用,讓黃水可自幼就得清晨出門幫忙下田,「五點就要在田裡,一下去全身就會溼掉,然後開始尋尋覓覓找蘆筍挖……。」他經常是勞動到上學前,才匆匆忙忙地去學校。
那段與父親的黃牛一起在田裡農作的日子,卻也培養黃水可對效率的重視。原來,蘆筍有著「嬌嫩」的特性,必須在太陽出來前趕緊採收下來,否則一旦日上三竿、溫度上升,過熟的蘆筍就會變苦,賣相變差。
在時限內完成高品質成果,是黃水可自幼的訓練,「但你也不能用暴力的方式採收,蘆筍不像地瓜可以隨便拔起。」與他在學生時期就認識的精測副總經理李鑫垚說,種田的歷練深耕了黃水可對效率與交期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