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晶集團創辦人暨力積電(6770)董事長黃崇仁認為,台灣不僅半導體實力是世界一流,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前景同樣可期,「台積電做這麼好,生技業不見得做不到」,並看好科技業及生技醫療業共同發展的未來。
但他也直言,與科技業相比,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有兩大弱點,第一是民間研發動能不如政府,大家老想著要去台灣大學、中央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或學術圈做研究,也就是花政府經費,「產業不太想拿錢出來」,與科技業有很大差別。
第二,同樣與科技業相比,國內生技業的研發能力或能量不足,因為台灣在生技醫療產業培養的博士人才數量,遠遠不如在科技業的博士規模。
黃崇仁不只再造力晶 還成立生醫事業、攻免疫療法
現年72歲的黃崇仁,不僅在科技業有「九命怪貓」的稱號,也是檯面上極少數從醫學專業踏進科技業的大老闆。
他從台大物理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在美國醫學界頗負盛名的紐約市立大學西奈山醫學院,拿到腦神經外科的醫學博士,回台灣先後在台北醫學院(現在的台北醫學大學)及台大任教,直到40歲前才棄醫從商,創業成立力晶,創造後來30多年的半導體產業生涯。
過去十年外界對黃崇仁了解較多的,是他在力晶股票下櫃後,如何還清1000多億元債務,並且讓力晶以力積電的面貌東山再起。
不過,黃崇仁並未放棄他的「醫學本業」,例如2015年初就成立了智合精準,自任董事長,到去年有20人規模,其中大多是博士級研發人員,主要是以免疫療法技術,開發癌症的創新藥物或治療性疫苗。
「台灣生技業要再進步,民間企業投入要更大,不能只想花政府錢」
黃崇仁今(2)日下午應邀在台灣醫療科技展的醫療科技創新論壇,發表20分鐘的專題演講。他觀察,國內生技業的研發能力不足,原因包括相關博士人才的數量較低,以及企業界多半只想仰賴公家經費。
「台灣發展生技業,有能力也有人才,只是生技產業要做研究,一定要是博士來做,不像我們在科技業,有些由碩士就可以做。」
「為什麼我們半導體可以這麼強?台積電有八萬人,我們力積電有一萬人,其中大多數都是土博士,也就是台灣本土培養出來的博士,所以台灣的人才是有水準的。」
他認為,台灣如果希望在生技業有進一步發展,民間企業投入的力道一定要更大,而不是只想花政府的錢。
美國基因檢測大廠 找上力積電生產核心晶片
黃崇仁也以力積電為美國基因檢測大廠Illumina生產的基因定序設備的晶片為例提到,在大家熟知的消費電子產品之外,台廠也有能力為少量多樣且單價更高的生技醫療產業,生產專用晶片。
「如果台灣不做,全世界大概也沒人能做,它(Illumina)大概也做不出來。」
Illumina這次有參加台灣醫療科技展,根據其現場人員及資料的說明,該公司成立於1998年,總部位於加州聖地牙哥,目前是全球基因檢測及定序的市佔率最大廠商。
該公司主要生產各式基因檢測設備及試劑,可以從人類唾液或血液提取的核酸或DNA,檢測是否有癌症、新冠肺炎或其他疾病。
Illumina現場展出了一款微型次世代定序儀,可以做微生物全基因體定序、目標基因表現量分析,以及腫瘤基因變異檢測,定序儀之中的光學檢測晶片就是由力積電生產。
AI+軟體+晶片 = 完整智慧醫療方案
黃崇仁在演講中還提到,未來人工智慧(AI)可以幫助智慧醫療快速發展,但AI需要有軟體,軟體還要搭配晶片等硬體,才能組成完整的智慧醫療方案,這就是半導體或科技業能夠與生技醫療產業攜手合作的地方。
他也以大腸鏡為例指出,「大家會去做胃鏡、做大腸鏡,為什麼沒聽說有小腸鏡?因為現在技術上有困難。以後如果晶片愈做愈小,sensor可以進到小腸,就會有小腸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