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美國掛牌的ADR技術線型已經呈現多頭排列的樣子,在台灣掛牌的現股是否也能走出多頭行情?
台積電的競爭者英特爾於台灣時間10月23日開完法人說明會後,股價隨即大跌11.67%,主要為其營業績效低於市場預期。原本市場仍預期新任執行長到任,加上頻頻在媒體上曝光,訴求大幅資本支出的投資和未來展望,因此特別「留校察看」,但法說會後包括長線持有投資者,失望情緒一夕宣洩,賣壓促使股價大跌。
以目前的產業角度來看,英特爾營運策略改變太慢,與台積電的合作,仍是以保住他目前產品的市占率為主,加大過去的代工業務,看似與台積電競爭,但這已非他所能自主改變,這是情勢所然,因為大客戶開始一一發展自有晶片。不過英特爾仍擁有非凡的CPU技術,推出市場想要的產品,仍是目前挽救市場信心最主要的救星。
外資持有台積電比率 創近兩年來低水位
台積電股價則還在原地整理,就在ADR於美國時間11月4日大漲之後,站上了600元,回到所有均線之上。目前外資在台灣的買盤雖有,但不大,隨著技術線型轉為多頭,外資加碼買進的機率加大。
過去外資堅持台積電資本支出增加會影響毛利率的問題,將不會再是問題,目前外資持有台積電的比率,是近兩年來的相對低水位,而美國ADR的大漲,不排除是投資者賣出英特爾股票後轉進的,以填補其IC部位的空缺。
觀察IC最大的需求者中國,其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9月進口集成電路較8月成長9%,相較去年同期約成長5.6%,而今年1月至9月進口數則較2019年成長約34%,2021年中國仍是IC最大的需求者,中美貿易戰下,中國仍是想方設法買進IC,主要是真有這樣的需求,因為5G設備相關、互聯網,電動車、伺服器等等需要很多的IC。
產能不足、需求旺盛 半導體大循環還沒結束
根據電子時報的統計,今年下半年筆電、手機和電視的需求量下降,但第四季伺服器的需求成長仍可達約20%,約459萬台,第三季量產約448萬台,季成長8.5%,年成長5.4%,因此,估算零件包含運算、存儲和網通三大核心功能約5%~10%的短缺,所指為電源管理晶片(PMIC)和可程式邏輯控制器(PLC,program logic controller)等。
2021年台灣供應1700萬台的伺服器,2022年則供應1807萬台,年成長6.3%,最大客戶包括美國廠商臉書、戴爾、亞馬遜和惠普,中國則為海潮、聯想、華為等。
目前從業界所釋出的訊息,電源管理晶片和汽車微控制器仍需要等待交貨期約2至3季左右,除了受限產能之外,需求的增加也是主因,半導體的大循環正在進行中,相關個股自然表現不會寂寞。(作者為前元大金控集團證券公司自營部主管,現任麒鑫投資公司研究部資深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