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來自荷蘭的品牌,帶著一群台灣工匠升級的故事。
七年前,Google一度聯手廣達,打算推出「積木手機」,讓消費者能像拼積木般,自由更換相機、電池、面板等零組件,只可惜這個叫Project Ara的計畫,後來並沒有商業化;但,這個概念,卻被一個品牌實現了,而且迄今已經推出五個世代的手機。
這個品牌,是二○一三年在荷蘭成立的Fairphone,它是由一群訴求公平(fair)、看不慣電子供應鏈剝削現象的人士所創立,同時他們還想解決,全球每年被人類丟棄、堆起來有九座埃及金字塔的電子廢棄物問題。
為了改變供應鏈,它要求供應商必須公開工人的工作條件,嚴格限制不能超時工作、使用童工,它甚至會親自前往工廠,教導工人成立工會;為了改變電子廢棄物,它的解方是用積木手機的概念,讓消費者可以自由更換故障的零件,延長每一支手機的壽命到至少五年,並使用大量回收材料在零組件上。
你可能會很訝異,這個理想性高、「洋味」十足的公司,其實充滿濃濃的台灣味。
量小、要求多
找供應商狂吃閉門羹
它除了在供應鏈大量導入友達、億光、國巨、瀚荃等台灣業者外,Fairphone的手機開發團隊,清一色全都是台灣人,其中更有八位工程師,是長期駐點台灣,負責整合供應鏈,辦公室就設在內湖科技園區一帶。
然而,在「規模即是一切」的手機產業,像Fairphone這種一年出貨量不到一百萬支的品牌,尋找供應商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它還要供應商揭露作業員薪水、工時、工作環境,甚至還會要對方生產客製化的材料或零件。
舉例來說,像他們創下手機業最高再生塑膠使用比率的機殼,「當時我們就是在材料廠、零組件廠,兩邊來回做說服。」Fairphone資深機構工程經理張有志說,「否則,一開始根本沒人願意做這個案子!」
當時,他們好不容易說服化工廠,願意開產線生產「冷門」再生塑膠後,還得一家一家向塑膠射出廠溝通,詢問對方是否願意用再生塑膠製造機殼,但,許多大廠都以「沒用過這種材料」,擔心良率低無法回收成本而婉拒。
最後,被他們說動的,居然是一家營收僅三億元、快被中國同業「逼到牆角」的台灣小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