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從灰燼中再起的故事。
五年前,奇美集團旗下、曾是台灣前十大LCD背光模組廠的奇菱光電,由於對岸同業大舉削價競爭、業績嚴重流失,當年十一月終止公開發行,並在七個月後宣布停業。
當眾人惋惜之際,就在同一個時間點,它的兄弟公司、也是最大股東「奇菱科技」,竟在傳統塑膠領域,悄悄上演一場轉型大戲。
原名叫奇菱樹脂、由奇美持股近九成的奇菱科技,五年來從虧損近三億元的「賠錢貨」,到去年大賺超過五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近五.五元,搖身一變成為奇美集團的小金雞,客戶更廣納全球前六大筆電品牌廠。
奇美究竟施了什麼魔法?讓這家有五十七年歷史、集團第二「老」的子公司鹹魚翻身?
二○一六年,做塑膠粒染色起家的奇菱,突然被不只一家的美國PC品牌採購人員找上門,當時,對方一看到他們,劈頭就問,「你們有沒有PCR(消費後再生塑膠)?能不能把它弄得跟原生塑膠一樣?我們的產品要用!」
原來,這些品牌的焦急,在於當年,美國綠色電子協會,預告該組織旗下、目前為美國等四十三國政府採購標準的「EPEAT」環保標章,預計兩年後更新,屆時,各大品牌的桌機、筆電、螢幕等PC相關產品,如果要拿到該標章、打進政府採購市場,產品得含有至少二%的再生塑膠,是最基本要求。
眼看著一年逾六百億美元的政府採購市場將「質變」,這些品牌因此不惜千里迢迢,從美國飛到奇美大本營台南,親自要貨,「因為它們(指品牌)要做政府標案,就得生產符合EPEAT認證的產品。」奇美實業經理陳靜燕說。
儘管奇美成立逾半世紀以來,生意都是圍繞在原生塑膠,但這次,客戶有剛性需求,又有政策支持,生意似乎十拿九穩,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那年起它們竟陷入長達兩年的撞牆期,這門再生塑膠的生意,一度虧到讓業務人員意興闌珊。
原因,是他們從一開始就腹背受敵,只是,這個「敵」並不是同業,而是供應鏈上下游的「供應商」與「客戶」。
先講供應商。過去奇美生產像ABS樹脂等原生塑料,是向中油、台塑、長春這些大廠採購,然而,再生塑膠的供應者,卻是一群長年憑「經驗」做事、有業者甚至沒有牌照的回收場,先不談公司制度的健全性,光是原料的供給,就讓有濃厚日式企業文化、以嚴謹著稱的奇美集團傻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