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AI晶片已經成為各大科技廠發展AI不可或缺的關鍵核心產品。台灣號稱為科技島,但發展AI晶片的企業仍然不多,除了晶片龍頭聯發科之外,就是新創公司耐能較為知名。
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現任iKala董事的簡立峰認為,半導體製造、AI新創目前仍然是平行的兩條線,預計5年後,才有望交集。
AI演算法發展越來越精良,一顆好的AI晶片訓練AI系統,可比傳統處理器(CPU)快上數千倍,這也讓全球許多科技大廠對AI晶片越來越重視。
談起台灣AI晶片發展,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現任iKala董事的簡立峰直言,「台灣AI晶片公司太少,集中在幾家公司身上,有點可惜、有點錯過,但還是有一兩家新創晶片商做得不錯。」
「我們現在是兩條線在發展,一個是很強的傳產(意指硬體、半導體製造),一個是新創,新創可說是十年磨一劍越來越好,可是,兩個的交集點不明顯。」簡立峰直言,一個是傳統的硬體製造發展,新創則以軟體商務的方式發展,「這中間少一個交集,未來要想辦法拉回軟硬整合,台灣要把這個優勢找到。」
為什麼台灣這麼強的科技島,卻無法讓半導體、新創快速交會?
簡立峰解析箇中原因,「因為年齡群沒有重疊。現在50歲的這群人做IC,如果這群人十年前出來創業就好,因為他懂IC、也懂網路,而現在40多歲的創業家則是沒有硬體經驗。」這也讓兩個領域的人才,各自獨立,毫無交集。
要交集,現在最快的方式,就得要靠企業投資。「最好的辦法是電子業半導體勇於投資AI新創,把方向拉到大家有共同交集,透過這樣的方式,兩個方向的人往中間點靠,這樣就有了交集,也許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夠彼此拉近。」
談起新創發展,簡立峰也認為,現在是台灣新創產業最好的時刻。
中美貿易大戰變成了科技戰、政治角力戰,全球資金流向也出現了變化,中、美資金逐漸分流,「中國企業要從NASDAQ回到中國上市,美國企業也必須要從中國進行戰略性撤資,這是台灣最好的時候,大概沒有比現在再好的時候。」
與此同時,寬鬆貨幣政策盛行,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短短一年內印了許多鈔票,一直印鈔票的結果,就是「錢」越來越多。
因為各國政府一直印鈔票,簡立峰說,原本全球獨角獸只有200多隻,但經過一年,來到2021年的現在,全球已經有700多隻獨角獸,按照他的經驗「接下來就有重大創新爆發。」
台灣積極發展AI軟體的新創企業不少,沛星(Appier)、iKala近年都繳出不錯成績,沛星更已於今年上半年赴日上市。
而iKala自2011年成立,2015年起逐步轉型以B2B(企業市場)AI SaaS為主要發展業務,至今打造超過12種AI和機器學習技術,客戶涵蓋400家亞太區企業客戶、15,000多家品牌與17萬東南亞社群商家。iKala轉型後營收成長78倍,今年營收有望突破十億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