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體國人的努力下,台灣這波疫情終於降溫了。儘管疫情管控得到國際的讚揚,但是就數據論,台灣5.15%的確診死亡率,高出全球平均值2.12%的二倍有餘,對公衛門外漢而言,必然會產生莫名的恐慌;同時,這個現象也不應因疫情降溫而被忽略。
國人愈來愈長壽,但是生命的品質並未隨之提升。理論上,染疫死亡率與自體免疫力應呈負相關;如果能保持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便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侵犯。而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使有先天的基因問題,也能減少罹癌的機率。
現在或許是檢視醫療政策的好時機。台灣的健保制度雖有保險之名,實為社會福利;大小病痛全靠健保,於是產生三種效應:一是看病便宜,民眾動輒看診拿藥求心安,卻疏於保養自己的健康;二是人人吃到飽,使用者付費的觀念薄弱,加速健保財政惡化;三是遇到真正的重症或大流行,沒有足夠的資源應付,因為都被平日的小病小痛消耗殆盡。就像這波疫情升溫之初,負壓病房及呼吸器等相關設備短缺,多得靠民間籌措捐贈才能應付。
政府採購疫苗困難重重,幸好有台積電及鴻海創辦人出手以解燃眉之急;可是兩家民間單位緊急採購疫苗的程序,仍因官僚系統的「依法行政」而牛步拖延。如果一開始便快速整合有關作業流程,或許現在就可以減緩疫苗缺貨的焦慮。企業界提倡JIT(just in time)流程已有多年,公務單位的系統性整合觀念要加緊跟上來才行。
全球疫情依舊嚴峻,疫苗是終極手段,然而疫苗到貨緩不濟急,病毒又變異無常,因此在施打疫苗之前,做好個人衛生,戴口罩、勤洗手、少群聚,強化自己的免疫力仍是不二法門。而已經打過疫苗的人,也要謹守相關規定,避免無意中成為傳播者。
要追求健康、強化免疫力,可從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著手。剛剛落幕的東京奧運,台灣取得史上最佳成績,顯見主管機關的「黃金計畫」奏效。但在激情過後,我們靜下心來看看:台灣在東奧排名第34,與2020年GDP全球排名第21的經濟實力相去甚遠,台灣的運動競爭力與經濟競爭力脫勾?未來在分配體育資源時,是否該有不同的思維?
體育經費若來自政府編列的預算,就有分配和公平性的考量,行政成本也居高不下,常常為人詬病。若是由企業提供,執行起來就成為既有效率,又能發揮效益的激勵手段。若能打造成企業投入資源培育優秀運動員,政府提供稅負優惠的生態鏈,運動產業化可望翻轉既有的組織框架,讓台灣的體育實力追上經濟實力。
這回東奧賽事對台灣選手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然而2024的巴黎、2028的洛杉磯奧運,台灣選手將面臨長途飛行、時差、天候、飲食、語言,甚至接待人員等等的調適關卡,對臨場的技能發揮都是大考驗。
如果整個運動產業鏈分由不同企業各自扛起負責的項目,將更有餘裕針對旗下選手的體能循環周期,及早適應場地、作息、生活等變數,調整體能在賽程期間達到巔峰狀態,必能獲取更優異的成績。
體育競技如同作戰,大數據、人工智慧都是知己知彼的利器,過去悶著頭苦練技能的作法,已不容易在運動科技戰中勝出。了解自己、認識對手、熟悉場地,研擬上場的最佳戰術,才能增加勝率。
企業挺體育,也會帶動企業內部的運動風氣,進而擴及全民運動,其外溢效果,不但不會損及國家的整體效益,甚至可以將運動打造成另一個兆元產業。試想,一旦全民都動起來,大者從相關場域、設施、設備,小者從機能服飾、運動鞋類、科技配備等子產業都將受惠。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專業的運動人才需求大增,退役的運動選手有機會轉任教練或運動顧問,擁有完善的退場機制,更能吸引有潛力的人才投身運動事業。
若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台灣要在下一屆奧運奪得超過12面獎牌的機會不小,但關鍵在於,政府要能放手,定政策、少干預、不主導,以體育版的《獎投條例》作為企業的後援。
此外,若有外來的優秀選手願意為台灣隊効力,也非常歡迎;外交及移民主管單位也要拆除不合時宜的法令障礙,才能讓美事成真。
台灣數百年來一直都是移民社會,現在把移民的對象和條件放得更寬更廣,讓台灣成為適宜居且易移居的地方。不設限種族、背景、出身,讓任何認同民主、友善地球、熱愛運動的人,都有機會成為新台灣人。
作者簡介_郭智輝博士
崇越集團董事長、中華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