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於今(23)日舉行股東會,董事長劉揚偉在會中強調,進軍電動車市場不僅是公司未來重要的成長動力,也是要帶著國內供應商及產業鏈「出國比賽」。
鴻海希望透過在中國、美國及東南亞等不同地區的合作案,同步提升台灣產業在這方面的競爭力。
劉揚偉在回覆股東提問時也提到,鴻海布局電動車產業的業績挹注,將率先反映在關鍵零組件上,至於整車合作的部分可望從2023年第四季開始挹注。
鴻海成立MIH聯盟 「在各地、各區域都有出海口規畫」
劉揚偉上午在股東會中,回覆一位股東提問時說:「在EV(電動車)產業上,我們成立了MIH聯盟,在各地、各區域都有出海口的規畫。我們會帶著台灣的供應商到當地,一起透過出海口來在地化。」
他在股東會一開始,就詳細說明了過去一年鴻海於電動車領域的區域夥伴、產品、關鍵零組件及軟體等類別的合作進度,其中包括1月與中國吉利控股(瑞典富豪汽車大股東)成立合資公司,將代工生產;
5月則與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敲定,2023年第四季開始為了對方代工生產電動車。
美國加州產業研究機構Million Insights估計,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到了2027年,可望躍升至1兆2121億美元(約合34.27兆元台幣)。
汽車零組件去年貢獻近百億營收 2025年上看兆元
劉揚偉今天對於鴻海在電動車零組件將率先反映在業績的說法,其實過去就有相關評論。
2019全年營收超過5兆元台幣的鴻海,已經把汽車零組件列為四大重要成長動力之一,產品橫跨車規強化玻璃、智慧座艙元件、車身結構體,以及車規線材及鏡頭等。
汽車零組件2019年只貢獻鴻海集團近95億台幣營收,但劉揚偉在去年8月法說會上回應法人提問時預期,這塊事業可望在兩年後加速成長,「目標放在2025年,從市場趨勢及策略夥伴評估結果,2025年做到兆元規模,是非常可能的」。
若照劉揚偉的說法,汽車零組件的營收規模,可望在未來六年飆升約100倍,並與半導體、伺服器及消費電子零組件,並列為四大重要成長動能。
鄭州大水及缺料 對鴻海影響不大
劉揚偉今天也提到,iPhone重要生產基地河南鄭州本周淹大水,以及市場缺料頻傳,對鴻海是有影響,惟影響不大。
另外在防疫考量下,今年鴻海股東會雖然同樣在土城虎躍廠總部舉行,但未安排股東與高層在同一個會議室,而是讓現場出席的股東在土城總部另外安排空間,以直播方式參與。
鴻海股東會中也通過民國109年盈餘分派案,每股分派4元現金股利,股利發放率達54%,創下近20年新高,並連續三年維持在5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