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ntel)新任執行長蓋爾辛格(Pat Gelsinger)日前宣布,將斥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打造兩座晶圓廠,盼建立世界一流的晶圓代工業務。對此,知名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陸行之形容,蓋爾辛格的言論,猶如「要跟台積電對幹」。
在上述消息影響下,截至今(25)日收盤,台積電(2330)股價已連跌兩天,來到575元,令不少投資人感到憂心;不過,台積電具備的優勢,會這麼容易就被英特爾迎頭趕上?
▲台積電股價表現。(圖片來源:翻攝自Google Finance)
基於3個理由 英特爾製程技術短期內仍落後台積電
「英特爾在製程技術上,短期內還是落後台積電。」台經院研究員劉佩真認為,基於3個原因,英特爾的晶圓代工能力,短時間內還無法對台積電造成影響。
首先,英特爾的7奈米製程不斷延遲,從原先宣稱的2021年,延後至2023年,甚至要到2024年,才會產出7奈米以下製程,「到時候,台積電已經進入2奈米,所以,製程的差距,還是存在。」劉佩真說。
其次,雖然英特爾不是首次進軍晶圓代工,但劉佩真強調,英特爾先前僅接過LG、阿爾特拉(Altera)等客戶的少許訂單,對於晶圓代工整體模式運作,未必夠熟悉。
再者,台積電擁有優異的製造技術,先進製程良率高,且最重要的是,台積電和客戶之間,沒有競爭關係,「相較於英特爾、三星,這是台積電一個非常重要的競爭關鍵要素。」
劉佩真舉例,英特爾在CPU、處理器、繪圖晶片方面,和超微、輝達,都有競爭關係,至於可編程邏輯閘陣列(FPGA)的部分,在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的情況下,賽靈思也不會下單給英特爾,「所以這一塊,台積電還是占上風。」
「更何況,晶圓代工的業務運作,有其難度,台積電能夠用272種製程,幫499個客戶,去產生1萬0761種產品,相當不容易,這是短期內,英特爾沒辦法學得來的。」劉佩真強調。
美掌握關鍵半導體設備 使中國自主生產進程受阻
既然如此,英特爾高調宣布投資建廠的用意何在?劉佩真分析,此事多少反映了美國政府的壓力,一方面,美國要聯合盟友對抗中國;另一方面,又要讓半導體製造「回歸美國」,因此,英特爾就成了首要扶植對象,「英特爾曾是全球半導體技術領航者,美國不可能放棄製造這一塊。」
劉佩真推估,英特爾投資、建立晶圓廠,大概得花上兩年時間;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英特爾之外,包括美光、格羅方德,也都可能成為美國政府的扶植對象,「美光是記憶體,格羅方德屬於特殊製程,偏車用。」
在美中科技戰的背景下,中國已將半導體視為重點產業,陸續祭出多項扶植政策,但因關鍵半導體設備,仍掌握在美國手中,導致中國半導體國產化進程受阻。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商會出具一份報告,內容稱,當前的半導體產業分工,是「美國設計、台灣製造、中國銷售」,因此,「當你持續對中國施壓,造成銷售市場萎縮,上游的製造、設計,同樣會受影響,所以美國商會並不認為,持續對中國禁運晶片,是一個好主意。」
美聯手盟友抗中:賣魚給他 但不給釣竿
「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賣魚(產品)給他,但不要給他釣竿(設備)。」孫明德解釋,美國盡量控制中國所能取得的設備;例如,荷蘭艾司摩爾(ASML)的半導體曝光設備,全球市占率達88%,其餘12%,則由日本廠商Nikon及Canon占據,「所以,美國可聯合盟友,把所有的釣竿,收在自己手上。」
談到中國挖角台灣半導體人才的問題,孫明德直言,「有漁夫(人才),沒有用,因為你沒釣竿。」他強調,半導體是非常依賴設備的產業,預期美中接下來的半導體戰爭,美方將從產品禁運,慢慢轉移到設備方面的限制,讓中國無法自產。
孫明德引述美國統計數據,假設讓中國自行生產,預估2030年,全球半導體生產成長幅度最大者,就是中國。他預期,美國接下來的動作,會是和台灣、南韓、日本等盟友聯手,共同控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