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是台灣彎道超車最好的機會,只有3年的時間,不能錯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在今(14)日2021年外貿協會年度記者會上直言。
「故事要從一片銅箔開始講起…」黃志芳拿起一片由長春化工製造、應用於電動車鋰電池的關鍵材料銅箔,回憶當時高齡90多歲的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語重心長建議組織國家隊,因其從銅箔需求看到電動車爆炸性成長。
「據統計推估,2030年全世界鋰電池用於車用儲能會是現在的28倍。」且據資料顯示全球電動車市場規模將突破565億美元。於是黃志芳帶領團隊從電動車的電池開始研究,花一年時間拜訪相關產業,「下了很多工夫研究產業和其成長性。」
他發現,台灣除了在電動車的電機、馬達等硬體供應鏈佔有重要地位,車聯網、充電管理平台等軟實力也相當突出,「散布在各領域單打獨鬥,國際上看不到台灣在電動車產業的整體實力。」因此著手與團隊規劃貿協今年亮點活動——將於十月舉辦的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2035 E-Mobility, Taiwan)。
回顧2020年,也是貿協成立滿50周年,當許多展覽、會議因疫情被迫按下暫停鍵,卻也啟動貿協加速數位轉型的開關。
黃志芳笑著說,對內導入數位協作平台、行動辦公,電子公文比例提升至88%、用紙量減少40%。對外則積極協助中小企業數位行銷與轉型,例如設置虛擬展館、企業數位能力發展量測表等。
同時更首度將過去的新南向台灣形象展轉成線上,並設立戰情室促成廠商媒合,維持經貿交流熱度,「舉辦印尼、越南等共5場線上展,談成1.4億美元商機。」貿協市場拓展處處長邱揮立透露。
攤開數據,2020年台灣出口額創新高達3453億美元,成長4.9%;其中出口額創新高的產品包含電子零組件、積體電路、半導體設備等。「可以看出疫情下與疫後新常態商機,及往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科技邁進的趨勢,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之一。」
奠基於此,貿協將延續數位化主軸,新成立約20人的創新業務中心,「它會是數位轉型跟創新的驅動力。」黃志芳立志讓貿協成為台灣產業界的網紅,而其重點任務之一便是6月的E-Mobility Demo Day、10月的E-Mobility。「希望邀集大學研發團隊、企業、新創的共同討論2035年人類移動概念,建立生態系、提高國際能見度。」
黃志芳認為科技導入的速度,將決定競爭力,「台灣要從貿易立國,到科技創新立國。」在全球疫情未見明朗下,貿協加緊腳步轉型為智慧服務平台,布局電動車、5G、智慧醫療、機械業數位行銷等領域,引領台灣產業在數位浪潮與激烈競爭下站穩腳跟、發揚至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