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數位身分證上路後,從使用人口不及一成,而今成為全球爭相學習的數位典範,關鍵在於便利、安全與信任。這三大關鍵,能否給台灣寸步難行的政策推行更多啟示?
二○一五年三月一日愛沙尼亞國會大選那天,遠在日本東京的卡羅提前用電腦投下了神聖的一票;報稅季時,他花不到五分鐘,就在韓國首爾機場的候機室完成申報。不僅如此,二十四小時隨時可上網查看醫院病歷、存款餘額,這些既公且私的方便,全都來自於數位身分證與政府、民間各大資料庫的串聯。
這也是愛沙尼亞每一位公民的生活日常,當地人流傳著一句玩笑話,「在愛沙尼亞,你唯一無法上網做的,只有買房、結婚和離婚。」
愛沙尼亞全國人口僅一三二萬人,約莫台北市民的一半,這個國家九成九的政府服務,僅靠一張內嵌晶片的數位身分證就可完成,人民即使旅居國外,可享的便利也一樣不少。
便民的同時,政府效能也大幅提升,愛沙尼亞前總理羅伊瓦斯(Taavi Roivas)曾自豪地說:「一年下來,數位身分證可以為國家省下二%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價值六億美元。
愛沙尼亞自二○○二年推行數位身分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這個波羅的海小國躋身國際間的數位政府典範,更成為鄰近的芬蘭、瑞典、丹麥優化身分證的取經對象。
台灣能否也師法愛沙尼亞,落實智慧政府的理念,本刊專訪愛沙尼亞的國家資訊系統管理局(State Information Authority)局長亞姆(Margus Arm)來說分明。
首先,他表示愛沙尼亞數位化這條路,不全然一帆風順。
滿足便利生活的數位身分證,曾兩度帶來重大危機。○七年時遭逢駭客攻擊,一夕之間政府、銀行等系統全癱瘓,舉國停擺;一七年發現晶片瑕疵,逾半公民個資有外洩風險。
「我們不是以放棄資安為代價,獲取這些便利。」亞姆澄清,「相反地,愛沙尼亞人心中都很明白,守住資安才有便利可言。」他強調便利與資安不是非黑即白的取捨,而是兩者都要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