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尚義接下中芯國際副董事長職務,讓這家中國最具指標性的晶圓代工廠,成為市場焦點。在持續遭遇美國強力制裁的劣勢情況下,中芯未來的技術發展,將會有什麼變化?
美中貿易戰接連不斷地交火,讓中芯國際(簡稱中芯)如今麻煩兩頭燒。一方面美國牽制著關鍵生產設備,讓中芯在先進製程的發展計畫受限。另一方面,中芯重要客戶華為海思,被美國強力制裁後,大量減少對中芯的投片,讓中芯的先進製程訂單出現嚴重缺口。
而動盪之際,中芯又接著出現人事變化,蔣尚義接下中芯國際副董事長的職位,中芯國際共同執行長梁孟松傳出將辭職走人,讓外界好奇這家中國最具指標性的晶圓代工廠,接下來的技術發展策略,是否也將有所轉變?
14奈米製程月產能
僅台積電的十二分之一
中芯二○一五年攜手高通開始研發自製十四奈米製程,一七年,迎來時任三星電子研發副總經理的梁孟松,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十四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技術發展,在梁孟松領軍之下,一九年,中芯就已正式量產十四奈米製程。
然而,觀察中芯在十四奈米的「實際」產能,卻看不見顯著的成長。顧能半導體製造業研究副總經理王端指出,目前中芯十四奈米製程的月產能,僅達到一萬片十二吋晶圓的規模,「產量遠低於台積電(的同級製程),大約僅有台積電的十二分之一。」
這也讓十四奈米製程對中芯的貢獻,至今未有效體現。根據中芯二○年第三季財報,二十八奈米製程與十四奈米製程在該季度的營收貢獻,加總僅十四.六%,不及成熟製程的貢獻度,如○.一八微米製程營收占比三一.二%,五十五奈米製程與六十五奈米製程,合計也有二五.八%。
營收貢獻不佳,除受限於良率與產能有限外,還有大客戶華為海思的影響。二○年第三季中芯法說會上,梁孟松回應了海思訂單流失的問題,他強調,中芯仍有其他先進製程的客戶,「但這些客戶的增量需要時間,要兩到三季左右,才會填到我們需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