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國總統大選相關的新聞報導中,眼尖的讀者也許注意到,在拜登的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交接團隊中,有一位台灣女性面孔。她是錢為德(Colleen V. Chien),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法學教授。
父母皆來自台灣,錢為德曾當選傅爾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被歐巴馬政府任命為白宮智財權與創新首席科技長的資深顧問,2017年獲美國法律協會頒發「年輕學者獎」,同年並獲得加州律師協會授予的智慧財產權先鋒(IP Vanguard)稱號。
美國是智慧財產權概念的創始國,也是當代專利法的原生地。一位來自台灣的女性,不只在學術上有重大傑出表現,同時還能兩度進入白宮擔任重要職位,等於是橫跨學界與政界,成就堪稱媲美於林書豪當年在NBA打出的林來瘋。
不過林書豪就算成績再怎麼耀眼,也從未公開批評NBA的制度,但錢為德卻在先前發表的學術文章中直言表示:「美國專利法系統過於嚴格」、「發明家喪失創新動力」。
這無疑是對以發明與創新立國的美國提出的嚴厲指控。錢為德是哪來的勇氣,敢提出這樣的質疑?
答案是,這個嚴格的專利制度,就是她所奠定的。
故事是這樣:2013年以前,申請取得一件美國專利的成本大約不到2萬美金,一場美國的專利訴訟則需要200萬美金。中間這個高達百倍的價差,肥厚到令人垂涎,有不少濫訴型的“專利蟑螂”(大部份是事後利潤拆帳的律師事務所),看準了被訴企業至少需要 200美金的應訴成本,而到處找專利權人合作,對大型科技公司提訴。
錢為德的學術研究,正是為了解決這個濫訴現象。她獨創的新概念「專利主張實體(Patent Assertion Entity,PAE)」,能有效打擊專利蟑螂行為。
這個概念提出後很快就被被美國最高法院、國徽法案、美國專利和貿易辦公室、以及32個州採納,引用次數高達數千次。2013年,美國推出的新專利法(AIA),其中一些關於專利權核准後的再審查(post grant review – IPR/CBM)新規,正是奠基於錢為德提出的PAE概念。
在我曾經主持的一場國際智財論壇中,一名台積電的智財律師就曾發言表示這樣的再審查規定很適合用來擊退「小蟑螂」。因為新法給了被訴的企業一個新選項:對專利提到無效的再審查(IPR/CBM)程序,這樣的程序也需成本,大約是攻守雙方都需花20萬至30萬美元。
對於像台積電、蘋果這類型的大型公司來說,原本被訴時至少要準備200萬美金,現在有一個成本只有十分之一的選項,而且又能逼著對手也要花這筆錢,造成對手的成本壓力,何樂而不為? 因此新法一推出之後,大受大公司的青睞。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新法推動至今,許多專利小蟑螂因為承受不了這樣的成本而消聲匿跡,但一些真正的科技新創公司也蒙受其害。
怎麼說呢?專利蟑螂雖然討厭,畢竟促進了專利價值的上漲與流通。2015年在亞洲智財論壇(IPBC Asia)上,日本特許廳長官(Hitoshi Ito, Commissioner Japan Patent Office)就指出:2000年初由美國興起的全球智財流通市場,10多年來帶來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流通總量。
有錢,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給。在那全球智財流通的黃金十年,無數新創公司崛起,專利流通市場熱絡蓬勃。更有類似像「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這種不做公司股權投資,而專注於收購、取得智慧財產權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商業模式是將專利視為資產,透過精挑、聚合專利以產生資產的溢價。
但錢為德所催生的新法,在打擊蟑螂的同時,也壓制了整個流通市場。新創公司在專利研發的成本墊高,創投對專利能否變現的信心也不若以往。一連串蝴蝶效應的結果,就是讓美國失去創新成長的動能。這應該是當初新法推動者始料未及的。
美國是一個以創新與科技做為國家力基石的國家,這是一個不可不面對的戰略級別問題。
作為拍動翅膀的那隻蝴蝶,錢為德此刻提出的批評,其實更像是對自己的一種反省。如今二度加入白宮,成為拜登商務部交接團隊中唯一的一位台裔女性,她的下一個挑戰,是如何讓美國在創新與智慧財產的戰場上重返榮耀。
作者簡介_張智為
學歷:交大應用化學系學士
經歷:宇東集團(Transpacific IP)台灣總經理,IAM全球Top 300專家
現職:台灣智慧資本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