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總裁、團隊互動一段時間,很放心,只跟他們說,我的門『Open for you』,有問題隨時來談。」說是交班了,身為董事長的廖祿立仍天天到公司上班,「我還是要對所有利益關係人負責任。」他時時關注著美律營運方向。
面對這兩年大環境變化,廖祿立顯得老神在在,「我們是學習型組織,不斷引進新東西。」他認為,美律自創業之初就經常舉辦讀書會,員工早就養成吸收新知的能力,自然形成學習型組織的氛圍,也因此,在大環境發生巨變時,美律懂得避開威脅、迎向機會。「我們很早就定下規則,擴充從核心開始。」確實,美律近幾年事業一路擴展演進,迄今業務已涵蓋ACC(電聲配件)、元件、麥克風、電池、生醫、SiP(系統化封裝)六大領域、七個事業部,更成為美律營運主軸,客戶從手機、耳機品牌一路擴展到助聽器、汽車電子等領域。
美律新廠辦大樓今年初動工,預計明年底完工。(攝影/唐紹航)
變形蟲組織 奠定營運江山
回頭看,○八年金融海嘯,是美律轉型的關鍵期,當時主力客戶是手機客戶,黃朝豐說,「手機品牌客戶遇到需求急凍,美律營收也跟著掉得非常快。」翻開○八年財報,美律當年營收為八十七.二五億元,○九年營收便驟降至六十七.一三億元,年減二三%,往後四年的營收再也沒有回到○八年水準;直到一三年,因為頭戴式耳機出貨強勁,營收一路衝上百億元關卡,才擺脫窘境。
有了這個前車之鑑,美律進行了重大組織變革與轉型,改以BU制為主要營運架構,黃朝豐說,公司會不斷調整內部資源、尋找外面新機會,「美律就是一個變形蟲組織。」因應大環境做出各種改變。
具備變形蟲調整力的美律,一步步拓展新技術、新業務,並陸續與不同的策略合作夥伴結盟,其中,中國立訊、日月光投控旗下的環鴻這兩件合作案,最具關鍵代表性。
早在台灣還沒有很多人認識、立訊一○年剛上市掛牌時,美律就看出立訊的實力,黃朝豐說,「我們很早就知道立訊,也很清楚立訊的採購力、降低成本能力、人員執行力。」雙方決定進行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作。
「老實說,蘇州那個廠,美律、立訊總資本支出達六十億元台幣。美律過去一向保守,如果我們來營運,我們會選擇不做。」可以想見,財務背景出身的黃朝豐,對這個投資案有多麼謹慎,考量了發展效益、合作夥伴及風險後,才決定跨出這一步。
美律、立訊一牽手,一六年美律就大膽擴充產線、廠房,規畫一七年將微型揚聲器自動化產線從七條增加至十八條,若從財報來觀察,美律營收更從一六年的一六九.四億元,躍升至一七年的二六六.八億元,營運明顯成長。一九年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立訊登高一呼,美律馬上響應赴越南設廠;黃朝豐甚至更看好南向發展策略,「越南廠已於八月一日出貨,往後,這個廠的出貨量會一年比一年大。」
法人表示,美律銷往美國的電聲產品占整體比重約五○%,預料今年下半年起,會陸續將銷往美國的產線移至越南廠,加上美律中國廠區仍持續接新訂單、產線並沒有空窗期,意味越南廠區產能等於是多出來的,將會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正式挹注美律整體營運。
若說立訊之於美律的意義是擴大出貨能量步伐,那麼,美律與環鴻的合作,則是著眼於新世代科技發展。
走在路上,愈來愈多人開始戴無線藍牙耳機,這種消費新品的尺寸愈做愈小,是美律近年來重點投入研發的微小化產品,「SiP就是微小化的關鍵工藝技術。」黃朝豐看準新科技發展風向,而環鴻擁有強勁SiP技術發展,雙方一拍即合,攜手搶攻音訊模組微小化市場,他更直言,「SiP明年就可以看到明顯的成長。」
產品分散化 深耕南向政策
過去十二年,美律不斷地轉型、變形、擴張,深諳「必須要從集中化走向分散化」,黃朝豐更是致力分散「季節性波動」、「過度集中消費性產品」、「過度集中大客戶」三大風險,接班這兩年,擴展領域、分散分險在他主導下,成為美律的經營主旋律,而從結果來看,成績明顯反映在美律今年財報表現。
今年因疫情爆發,全球宅經濟發酵、在家工作商機持續延燒,讓美律直接受惠,且電競耳機、通訊耳機可望維持暢旺到明年,黃朝豐也表明,「我們今年(營收)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明年可以輕易超過我們去年的數字。」
法人指出,從美律公布的第三季營收來看,單季營收一○一.一六億元,與去年持平,並較上季成長五七%,成績令市場驚喜。法人就預估,美律今年全年營收應會落在三三六億元左右,僅年減七.六%,每股獲利仍有機會站穩十元關卡,成為少數還能交出豐碩獲利的台廠。
走過大環境低谷之後,黃朝豐點名,電競、通訊、無線藍牙耳機會是未來三年美律短線三大成長動能,五年以上的長期營運動能,則會聚焦在助聽器市場。
在沒有太大的經濟景氣變化下,黃朝豐說,「美律對自己的目標,是每年都有十五%到二○%的營收成長。」他也期待,未來的美律,以電聲核心競爭力,連結不同科技工藝,站穩企業、汽車、消費市場,找出全新產品應用。
隨著黃朝豐領軍的新一代接班團隊順利就位,美律度過市場變化最顛簸的二○二○年,可預見的是,在多變的全球產業環境中,美律已調出屬於自己的營運節奏,並將以電聲新科技,持續航向未來。
美律未來發展,還是以電聲產品為核心,並結合新科技,擴展營運版圖。(攝影/唐紹航)